■文/本报记者 周鹤琦 图/本报记者 王晓东 胡鸿丽 版式 李树森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财政收入增速、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居全市第一;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的40%以上;全区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企业1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5家,均占全市挂牌企业半数以上;利通公司成为全国液压胶管行业龙头;辖区旺旺、统一已成为两家台资企业在大陆最大的生产基地……2017年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聚焦主业,精准发力,持续创新,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交上了一份群众满意的发展答卷。
发展成就振奋人心,美好前景催人奋进。2018年,开发区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市委“四三二一”工作布局,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破解难题、砥砺前行,再谱发展新篇章。
经济发展质速并进 经济实力和影响力节节攀升
2017年,开发区在不断扩大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的“含金量”,“质”与“速”齐头并进,经济实力和影响力节节攀升。
发展亮点可圈可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财政收入增速、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居全市第一。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高于工业增速2.4个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4%,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六次获得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称号,在商务部组织的219家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中,取得全国第68名、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荣获河南省商务工作先进开发区、全市食品安全先进县区等省、市级荣誉。
经济发展换挡升级,项目牵引力增强。投资10亿元的圆通速递豫中南仓储物流中心等30个项目开工建设,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等28个项目成功签约,有鹿食品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新引进上海富仓物流等9个国内外500强、行业百强投资项目。产业集聚力增强。以可乐、统一、嘉吉、旺旺、平平等龙头企业为支撑,食品及配套产业既符合绿色发展要求,又彰显安全、高端的发展趋势。液压胶管制造产业在国内的品牌竞争力、影响力持续增强。协鑫光伏二期、中钢研蓝宝石等项目的进驻带动非金属新材料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创新驱动力增强。新培育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市级研发中心3家,市级创新企业1家。32家企业“拥抱互联网+”,4家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卫龙商贸获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利通液压被确定为省级智能车间和“互联网+”示范企业。
发展基础更加牢固,企业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全年完成工业投入115亿元,双百技改工程年度总投资22.5亿元。全年新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3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对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到18.5%。融资渠道全面拓宽。注册成立了漯河首家基金管理企业—河南隐阳汇金股权投资中心,区城投中心与建设银行、中原银行签订33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城市发展基金合作协议。各银行类金融机构对区内企业投放信贷金额达60.7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达37.7亿元。挂牌企业数量领跑全市,全区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企业1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5家,均占全市挂牌企业半数以上,华瑞永磁公司在新四板挂牌,双建管桩签订主板IPO辅导协议,有望继双汇、银鸽后实现漯河本土企业主板上市的新突破。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城市幸福底色越来越浓
如果说数据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量”,那么,民生则是衡量城市发展的“质”。2017年以来,开发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生根,全区百姓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民生明显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开发区实验中学实现了秋季招生,实验幼儿园建成交付,实验小学征地、图纸设计和地勘工作已完成。“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完成西坡李、姚庄改造,启动辛庄、白坡、席郭一期改造工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落实,到户增收项目、“六改一增”、金融扶贫、企业带贫实现了全覆盖。实现了全区范围内自来水户户通、道路户户通和垃圾集中清运,天然气户户通工程也已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
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形象更加靓丽,全年新建道路11条,改造道路3条,完成5条道路的绿化和4条道路的亮化工程。中山路立交桥、金山路铁路桥已基本建成通车。投资7000万元的中心公园建成并向市民开放,新增绿地4.5万平方米。投资1亿元的中水循环项目基本成型,全部建成后可再新增绿化面积7万平方米、水域面积2万平方米。
环保攻坚深入推进。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在三次全市环保攻坚观摩评比活动中,获得一次第一名、两次第二名的好成绩。圆满完成各项节能减排任务,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COD消减量1000吨,氨氮消减量近20吨。全面取缔257家“小散乱污”企业。开发区全年空气优良天数230天,超过市定目标25天;PM2.5和PM10年均浓度全部达到市定目标。黑河断面持续稳定达标。
发展蓝图清晰绘就 激情担当开启新征程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开发区将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市委“四三二一”工作布局,持续深化“聚焦主业,精准发力,持续创新,全面提升”的发展理念,力争到2020年,四大产业(千亿级食品及配套产业、百亿级新材料产业、百亿级流体产业、百亿级现代服务业)基本确立在全省的领先优势;经济总量增加一倍,“再造一个开发区”。
坚持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启动产业培育、转型升级、招大引强、项目推进、企业服务五大工程,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继续实施“十百千”亿级工业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100亿元、1000亿元的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百亿流体产业和百亿新材料产业,作为开发区新的战略支撑产业。围绕“双创”孵化大厦、现代物流园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推进工程,引导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深入合作对接,围绕食品、液压胶管、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加大对产品共性与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河南省专利导航产业发展试验区。把2018年确定为企业服务团工作提升年,打造高效便捷的企业服务绿色通道。
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持续深化“南工北商”布局,聚力功能完善、形象提升,启动“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进行城市建设攻坚,实施绿化亮化提升、道路联通、功能配套、生态建设、综合管护五大工程,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创业之城、宜居之城、生态之城。加快推进中心商务区建设。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和谐开发区。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新的一年,开发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心聚力,锐意进取,苦拼实干,确保实现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开发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征程中迈出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