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2月27日 星期

嗑着瓜子过新年(外一篇)


■王晓景

嗑瓜子,是过年过节亲友相聚,故友相逢必不可少的必备项目。就是平时不怎么喜欢吃瓜子的人家,也会备上一筐半筐。来小孩儿了给一把,看电视聊天了抓一把,没意思了吃一把。五香、干炒、焦糖各种口味都有,从初一嗑到十五。

年三十儿守岁。室外大雪封门,一地红红的鞭炮屑,室内炭火明灭,温暖如春,一桌子杯满、钵满的食物,干鲜果盘里瓜子是主角。全家人偎在沙发上,吃吃喝喝看春晚,嗑了一地的瓜子皮。凌晨是不兴扫地的,容易把家里的财气扫掉,这些瓜子皮就留着踩岁“祟”,踩掉一切不吉祥。

初一去拜年,每到一家,瓜子都是必备的招待。尽管在自己家已经嗑了不少,但主人盛情,你要不抓上一把就是见外。所以每次都推辞着,嘴上说不要,手却很诚实地抓上一把。边嗑边聊,话题总能和瓜子一样断点续传,新春的愿望,田里的收成,孩子的出息,儿女的婚事,邻里的交往……就算冷场也不尴尬气氛。

初二到初五,是媳妇走娘家,男人串舅家的日子。在饭局开始前,或吃罢饭后,小孩儿伸手抓把瓜子,叽叽喳喳地四处跑着撒花儿,大人难得清静。男人听听老舅的训诫,虽然是一些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打工遵纪守法的絮叨话,却是暖在了心窝里。女人聚在一起,过日子的技巧和八卦消息跟桌子上的瓜子相互陪衬,一年的辛苦恬淡,就都在这一嗑一吸中做了总结。谁要偶尔嗑出个苦瓜子来,也是“呸”的吐掉,感叹一下什么仁(人)儿都有,然后笑着抓下一把过来。

初七到十五的灯会,是新春最后的狂欢,兜里装着瓜子糖豆,唤亲戚朋友结伴同行。白日鼓声咚咚,庙里拜喜神,街上看舞狮子与跳大头和尚。晚上管弦喑哑,园里看花灯,空地放烟火。走走看看,嬉嬉闹闹,间隙里不忘从兜里摸瓜子来吃,想着吃完一粒不再吃了,但嗑完之后,齿颊间留香,不由伸手去摸下一粒……

一个正月里,人人都成了嗑瓜子博士。

二月逢春放纸鸢

猫了三四个月的漫长冬天,整日扳着指头数日子。待河开化儿,待天暖和,待屋子里的炉火撤掉,待杨柳泛青,就牵出一只风筝,放飞于白云间,跟春天打招呼。春天的天空,碧蓝明澈,自由开阔。河堤旁、田野里、广场上,手中扯线,眯眼看天,嘴角带笑的,皆是追风筝的人。

初放者,风筝飞得越高,手中的线盘攥得越紧,直到绷断,风筝像《红楼梦》中黛玉放的那只一样“飘飘摇摇,只管往后退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再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可能最后会落在别人家的屋檐西,或者田间的杏花枝了。

放得多了,方揣摩出一些技巧来。比如,轴线要结实称手,迎着阳光,逆着风向飞,借力远远抛掷出去……方能飞得高,飞得远。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春天不是读书天,放个纸鸢,飞上半天,舞雩风前,恍若神仙。”不过,现在的孩童都被更先进的新事物吸引着,少有人趁着东风放纸鸢了。反而是经过起起落落,最终归于平静的老人,用耐心和毅力,把细长的轴线握在苍老宽厚的手掌中,再与风筝相处个把小时,追得满心自在。

风筝,于玩物中微且贱,比之书画无其雅,方之器物无其用。然而,在青梅如豆、蝴蝶飞的季节,不去踩踏一下洇青的大地,不去感受一只风筝带着飞鸟纤细的心在白云间逍遥着,总是辜负了这天,这风,这暖阳的。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