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鹤琦 通讯员 张凤华 张 星)3月16日,郾城区商桥镇郭栗村的产业扶贫基地——河南好船服饰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一台台整齐排列的缝纫机哒哒作响,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趁一名女工喝水休息的间隙,记者快步上前与她闲聊。女工名叫宋彩虹,她是郭栗村的贫困人员。谈及目前的生活状况,郭彩虹言语之间充满感激之情:“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还能照顾家,每月能挣将近两千块钱。去年,政府还把俺家漏雨的老房子翻盖成了新房。现在全家吃住不愁,等女儿大学毕业工作后,俺家以后的日子一定越过越好!”
无独有偶,在郾城区龙城镇黑龙王庙村,贫困户张巧丽一家同样享受到政府产业扶贫政策的红利。村里2017年8月建起自由战士精准扶贫基地,让张巧丽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扶贫基地的杂工,每月能拿到1000元工资,再加上村里公益性岗位保洁收入1000元,她每月可拿到2000元工资。“俺不懒,也不愿意一直靠政府、亲朋救济,现在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全家也能过上好日子,真高兴!”张巧丽说。
宋彩虹、张巧丽,只是郾城区众多贫困户的缩影。她们的话语,她们的期盼,是郾城区众多贫困户的共同心声。
郾城区在精准识别的过程中,了解到大多数贫困户因子女上学、赡养老人无法外出打工,具有强烈的就近就业愿望。如何让这些贫困人员既不耽误接送子女上学,又能赡养老人,同时还能在家门口挣钱?郾城区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紧扣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八类脱贫重点产业”、“七种产业扶贫模式”,在产业扶贫上科学谋划、因地制宜,培育特色、选准项目,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依托产业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积极引导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增收脱贫,从而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确保稳定脱贫。
脱贫攻坚关键看产业。在项目选择和布局上,郾城区严把项目准入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明确要求以引进服装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项目为主,贫困群众经简单培训就能上岗,项目市场基础好、前景好、销路稳、效益稳。
在此基础上,郾城区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区财政出资500万元,在全区建立10个产业扶贫基地,重点培育了农产品加工、服饰加工、机械加工、光伏发电等一批有带动能力、可稳定收益的产业,确保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并进一步壮大了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目前,李集镇陈东村亿峰商贸服饰、裴城镇梁庄村的光伏发电、裴城镇斗杨村的兴农机械配件生产、龙城镇黑龙王庙村的鸿泽服饰公司“自由战士”基地、商桥镇郭栗村的好船服饰、商桥镇前甄村的亨亭防护衣加工及农产品交易中心、新店镇游庄村的舞艺舞蹈鞋加工等项目都已正式投产运行。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