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将正式执行,要求使用静态条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
这项新规是央行在2017年12月27日正式发布的,配套印发了《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新规的发布目的在于规范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二维码)支付业务时必须持牌经营,同时将根据风险防范能力的不同,将扫码支付分为四个风险等级,对扫码支付业务进行限额管理。
本次央行发布新规中提出的“每天限额500元”,仅针对静态条码。央行表示,对于静态条码的付款额度限制,主要是基于安全的考虑,比如之前就出现过不法分子将静态条码调换,将钱盗走的案例。
目前,条码支付划分为静态条码与动态条码两类,其中静态条码是指商家设置在摊位的收银码,作为一种可以完全暴露的图形载体,通常显示在各种媒介上,包括印刷材料或者是网页界面,可以长期有效,但是易被篡改或变造,易携带木马或病毒;而动态条码是实时生成的,在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屏幕上一直动态变化,不易被替换和盗用,安全性更强。
不少人看到新规中提到“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时,第一反应都是额度不够用。实际上,如果是消费超过500元以上,可以请大型商家、超市等通过使用扫码枪的方式,扫描用户的支付宝或者微信动态付款码,这类资金交易不受新规约束。据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