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法制时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4月2日 星期

市工商局副局长王殿峰就注册登记“一次办妥”改革答记者问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企业登记的便利化水平,营造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营商环境,最大限度提升改革实现率和群众满意度,市工商局在去年推行三十五证合一、全程电子化登记等改革措施的基础上,决定自今年4月1日起在全市工商系统实施注册登记“一次办妥”改革。市工商局王殿峰副局长日前就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一次办妥”改革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注册登记“一次办妥”改革是漯河市工商局通过改革审批流程、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十个一”改革举措,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实现群众和企业到工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只要材料齐全,只跑一次即可办妥登记事项,拿到营业执照。

问:“一次办妥”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答:注册登记“一次办妥”改革是工商部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是以增加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为宗旨的更高水平和更好要求的自身革命,是对“放管服”改革的再深化再提升,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市场准入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重要举措。对于优化我市营商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问:“一次办妥”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为了实现企业和群众到工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事项“一次办妥”,我们从三个方面推出了“十个一”的改革举措:

通过改革审批流程,推行六项措施实现“一次办妥”。一人通办:改“一审一核”为“审核合一”制,企业登记从受理、审查、核准、发照全程均由同一登记人通办。一窗速办:推行容缺受理、疑难会商制度,实现全市登记核准再提速,在全市各级工商登记窗口开设两小时直核窗口,服务新经济新业态快速准入,服务创新型高科技创业者快速落户,能当场办结的立即办结,不能当场办结的3个工作日内必须办结。一站导办:在市政府和市工商局门户网站设置“一次办妥”导航专区,开发“一次办妥”手机APP,在窗口印发办照指南、设置导办员,有条件的窗口设置导办台,配置多媒体播放设备或触摸屏,指导群众和企业及时办妥有关事项。一标申报:制订全市统一的名称核准、设立、变更、注销、备案材料标准,公开章程、协议格式范本,方便、规范企业申请填报。一口说清:门户网站开辟咨询专栏,各级窗口开通专人受理的咨询电话,确保“一打就通”、“一口说清”。一单送达:对现场办理或网上办理的证照等文书,采取邮政速递免费送达。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推行两项措施实现“就近一次办妥”。一城通办:群众和企业在工商窗口申请办理冠市级名称核准登记、无前置审批的企业设立登记时,不受行政区域限制,可向任一行政区域企业登记窗口申办,实行“一窗受理、同城通办”。一点代办:在银行网点设置工商登记代办窗口、全程电子化登记终端,由银行网点免费代办工商营业执照,此项改革举措前期在中行、工行等银行选取部分网点开展试点,运行成熟后,逐步向全市推广。

通过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两项措施实现“一次不跑”。一网互联:完善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实现工商登记业务网上全覆盖、网外无审批,深化“多证合一”改革,加快“证照分离”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务信息互联共享机制,推动信息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互通共享、校验核对。一键便民:优化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提升申请表格文书下载、业务办理预约、业务办理进度查询等服务质量,实现“零见面”“零收费”办照更加便捷。

问:“一次办妥”改革的保障措施是什么?

答:组织领导到位。市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各县局、分局局长及改革一线窗口人员改革动员会,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宋耀生做了动员讲话,部署改革工作,要求各县局、分局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窗口人员从细节着手,对照意见要求逐条制订具体化的执行方案,建立班前班后会议制度,随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严从实落实改革措施。

窗口建设到位。全市各级工商窗口严格按照改革要求,配足配强窗口人员,强化业务技能培训,修订完善窗口标准化规范,制定“一次办妥”改革、营商环境考核评比办法,开展“共产党员示范岗”、“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争创活动,努力打造“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群众评价高”的窗口铁军,为改革提供坚实人员保障。

督导检查到位。市局加强“一次办妥”改革督导检查,不定期通报工作进度,对履行职责不力、工作进展缓慢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追究相关单位及人员责任;对成效突出的单位及个人,给予通报表扬,确保改革政策、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总之,我们推出的“一次办妥”改革,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开拓性,很多方面在全省都是首创,在全国也是领先的,是刀刃向内的自我改革,自我革命,自我加压。改革实施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希望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关心、支持。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