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5月25日 星期

郾城区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初夏时节,繁花似锦,笔者一行穿行在郾城乡村,处处可以感受到乡村振兴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

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

走进李集镇潘付刘村亿康工贸公司的芦笋种植基地,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三五成群的农民有的在掘土、有的在挖笋、有的在装芦笋,运输芦笋的车辆络绎不绝……

“俺家住在离这儿不远的大宋村,趁着农闲过来干活,每天能挣五六十,还能照顾家里。”正忙着装笋的田红昌大爷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据漯河亿康工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喜科介绍,这个基地占地面积2000多亩。公司还在龙城、新店建了两个芦笋种植基地,把成熟的芦笋送到厂里加工成罐头,出口到欧美国家。长年在这里打工的附近村民有300多人。

乡村振兴必须有兴旺发达的产业作支撑,郾城区在产业升级、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三个方面下足了功夫。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2017年,全区新建高标准粮田1.06万亩,累计建设27万亩。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全区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3.2万亩,芦笋、食用菌、小辣椒、蔬菜种植面积13.6万亩,优质蔬菜园区62个,郾城成为全省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深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6.1万亩,发展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54家、家庭农场72家,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个,农业产业集群3个,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增收。

生态宜居改变乡村面貌

走进孟庙镇八里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居住环境,图文并茂的宣传栏,主干道两侧栽种的桃树、柿树等观赏果树,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家园,郾城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亿元的美丽乡村项目全面铺开,并启动实施“四好农村路”和“美丽乡村路”建设工程。去年,该区共创建省级“达标村”53个、“示范村”72个。 今年年初,郾城区启动了“绿满郾城”行动三年计划,坚持区、镇、村“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打造生态经济型绿色长廊。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造林一万余亩。与此同时,该区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整合聚博文化园、孔沈邓耕读园等旅游景点,开通周末旅游免费直通车,通过农旅融合带动周边乡村快速发展。

文明新风在乡村落地生根

乡村的变化,不只在“面子”上,更在“里子”里。龙城镇孔沈邓村建有耕读园、24孝宣传栏,打造了孔街、圣贤路儒家文化墙……这些在丰富村庄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增强了村民的文明意识。孔沈邓村已经成为漯河市第一个孔子文化村,并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

(下转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