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6月4日 星期

我市夏收工作全面展开

6月3日,郾城区商桥镇西大坡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内,机声隆隆,一派繁忙景象。本报记者 王晓东 焦海洋 摄

本报讯(记者 孙永辉)目前,我市232万亩小麦已进入成熟期,广大农民抓住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及时抢收,确保颗粒归仓。

6月的颍河河畔,麦浪飘香,满目金黄。行进在“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郾城区高标准粮田示范方,网状的葱绿林木,方方正正的金色麦田,加上穿梭作业的大型农机,构成了中原农区最为典型也最为悦目的丰收图景。

在商桥镇后甄村的农田里,后甄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甄自钦正指挥着新买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作业。见到记者,他颇为自豪地向记者炫耀他的“新宝贝”,由于融入了新技术,同时又增加了仓容量,新的收割机一天能收200亩小麦。

甄自钦是一个种粮大户,通过土地流转租种了600亩耕地,种的全部是种子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深耕、统一施肥、统一供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服务“五统一”管理,种子麦的品质不断提升,同普通的小麦相比也有价格优势,收购价比普通小麦高10%。在比价效益的影响下,全村种子麦的种植面积连年扩大,今年已达200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

采访途中,记者驱车赶上了一辆正在播放秸秆禁烧公告的宣传车,准备了解些麦收情况,正好车上坐着商桥镇主抓农业工作的副镇长黄海涛。他在巡查麦收进度,顺便宣传秸秆禁烧,给父老乡亲提个醒。黄镇长一脸轻松地告诉记者,今年夏收他“三不愁”:不愁农机少,不愁进度慢,不愁禁烧难。他坦言,漯河地处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多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培育和打造粮食生产新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下转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