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淼 刘碧莹
风景者,风光景物之谓也。王勃《滕王阁序》有“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之咏。何谓风光?“日出而风,草木有光色也。”古人有“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之诗。唐朝大诗人元缜的“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的名句,含韵致风采之意。历代文人墨客以咏景抒情为一大好事,熔大好河山与人生哲理于一炉,发为笔墨,留下许多千古名篇,成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代,各州府县都着力打造当地景观,以彰显地方自然与人文之特色。如清乾隆《舞阳县志》就收有南山叠翠、舞水清流、千谷雪霁、澧岸烟树、沙河夜泊、藕池渔蓑、北郭泉涌、龙池浣月、石堂仙迹、龙吟浅谈、黄沙云起、莲花香远十二处景观,各赋诗一首并作画一幅,让人如临其境。《临颍县志书》也记其八景为:颍水清流、研岗胜槪、马台书声、邓河水利、柏冢磨云、莲池孕月、魏帝穹祠和钟繇古碑。郾城为中原大邑,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咏景之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曾先后形成两个“八景”版本。
一、“溵阳八景”的形成
郾城地方景物名胜记载,兴起于唐宋,成就于明清。唐代诗人胡僧有《召陵》诗存世:“小白匡周入楚郊,楚王雄霸亦咆哮。不思管仲为谋主,争敢言微缩酒茅。”凭吊追忆召陵会盟之义举。宋代诗人苏辙同父兄离川赴汴求功名途中路经郾城,写下《题郾城彼岸寺诗二首》,咏文殊院古柏和武宗元文殊菩萨画像。这些是目前已查到的当地最早咏景诗文。后又有北宋文人吴处后,在他的学术笔记《青箱杂记》中记郾城城南沿河一带以“溵亭”为中心的景观为“川原明秀,甚类江乡景物”。金朝正大年间,大文豪元好问多次来到郾城,写诗多首,其中《溵亭》有“春物已清美,客怀自幽独。危亭一裴回,翛然若新沐。宿云淡川野,元气浮草木。生平远游赋,吟讽心自足。乾坤入望眼,容我谢羁束。一笑白鸥前,春波动新绿”等诗句,描写以溵亭为主的景观风物。此后又有文人写“郾城怀古”、“郾城喜晴”、“过溵阳”、“玛瑙河”、“郾城道中偶成”等诗颂当地风光。
明永乐十年(1412年),王季立(字王贞)由山东东阿知县迁任郾城知县。他是南直隶徽州府婺源人,唐散骑常侍仲舒之后,宋双溪先生八世孙,以监生入吏目,“文学政事兼优”。宦门文士的家世与徽州文化的培育成就了他的文笔才华。在郾城期间,他深入体察民风,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凝于笔端,写下了一批吟咏当地风物、景观、名胜、古迹的诗篇。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郾城县志》卷之十一为《题咏》,别文集独立为卷。前序曰:“夫题咏者,文人高士过郾之疆域咏郾之风物也。如韩如柳如杜工部如刘随州,皆上薄骚雅,俯视曹刘,固高矣美矣,宜载入以式后人者。”这成为地方典籍记载郾城风景之始。该卷中收入王季立所写十首诗,记郾城十处景观。其内容分别是“东黌暮鼓”、“西寺晓钟”、“神井蟠龙”、“僧幢石碣”、“崇台化石”、“潭水流鹅”、“溵水渔灯”、“螺湾贾棹”、“莲浦熏风”和“竹园春雨”。并以此为题各赋诗一首,记各景观之详情。这一组诗都是四字题,均为五言诗。句数长短不一,最多为二十句,短者十二句,有乐府风格。从内容看,都是描写郾城古迹景观风情人文的诗篇,比较系统完整地记载了当地著名历史文化胜景。从风景名胜的学术概念来看,已经具备集中表现当地风景的规模和特征,但书中并未标明“郾城十景”之称谓。
此后,经过八十余年的岁月洗礼和历史沉淀,当地文人民众对王季立写郾城十处景观有了认知,达成了共识,这些景观被认为是集当地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于一体之最为代表者。到明崇祯十年(1637年),知县李振声修《郾城县志》,在《卷之八·艺文》前小序曰“播墨韵于题吟,灿笔华于著述”“不没箐华故志”。所以,李振声首题“溵阳八景”称谓。为何称郾城为“溵阳”,原因有二。一是该地历史上有“溵阳”这一地名。查谭其骧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诸侯称雄形势图(公元前350年)·第33~34页·韩魏目》,标有“溵阳”地名,在古溵水北面,距今郾城县城大约十多公里的地方,应该是当时的一个封地。因为这个地方的地望关系取古溵阳地名代替郾城。二是以水得名,为“溵水之阳”意。溵水,如前所述,本在县北,但由于年代久远,河道变迁,又形成大溵水与小溵水之别,而大溵水则指溵水,俗称沙河。阳者,方位也,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溵阳”即指郾城。这个地域概念至少在明早期已经形成。明洪武年间所修县志就名为《溵阳志》。“八景”其意在“八”,虽是数字,意指八方,即四方(东、南、西、北)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之总称。“八景”为全县景观之荟萃,引申为到处是景观,“溵江如带,平野若绣”之赞誉。“八景”内容延续王季立十景,去掉其中的“崇台化石”和“竹园春雨”两处,改“莲浦熏风”诗题为“池荷映日”。溵阳八景分别是东黉暮鼓、西寺晓锺、神井蟠龙、僧幢古碣、溵水渔灯、螺湾贾棹、潭水流鹅和池荷映日。李振声在王季立八景诗后均另作诗一首,附为“次韵”。这是郾城历史典籍中确定并记载的第一个“八景”版本。其中以“螺湾贾棹”和“溵江渔灯”最具文华特色。
“溵阳八景”的具体方位由于历史变迁、城市巨变,很难一一对应当今具体地方,仅就历史记载分列如下:
东黉暮鼓:黉学,即县儒学,在县城内,从东门(涉澧门)进城沿东街西行路北第一宅院。现仍存。
西寺晓锺:西寺,即彼岸寺,在县城内,从西门(通襄门)入城沿西大街东行,路北,过城隍庙,第二宅院即是。
神井蟠龙:在县城东,从东门(涉澧门)出向东,路北依次为忠诚祠、东岳庙,庙东即龙井,其对面为演武厅。
僧幢古碣:在彼岸寺内。即俗称“龙塔古篆”,今仍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溵水渔灯:诗曰:“月弦夜色暗,霜降溵水收。长年治生计,群然理渔舟。鸣榔惊水底,篝灯耀船头。星桥跨云际,火树明中流。红影碧渊湛,清光镜波浮。以兹足赏玩,绝胜眠黄紬。”此诗写螺湾河的夜景。大沙河水产丰富,沿岸居民以渔为生。每到夜晚,河面上渔灯闪烁,渔夫撒网收鱼隐约可见。游客们乐此不疲,忘却睡意,沉浸在观鱼灯赏夜景的流连之中。
螺湾贾棹:诗曰:“沙河东流碧,螺湾汇双河。舟行此焉薄,估客南来多。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地卑物产少,耕稼惟刍禾。木棉茧如雪,收入云间梭。巨商割民脂,民赖苏沉疴。逋兴岁时积,吾其奈民何。”大沙河像一条玉带从伏牛山蜿蜒东来,穿过广袤的豫中平原,在螺湾与澧河相汇。一个“碧”字写出了大沙河的形与神,展示了水乡商镇的壮丽景观。河面上停泊的商船,河岸上南来的匆匆贾客,荟萃集散着江淮百货,一派商贾云集,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
池荷映日:在县城东南方向郾子国古城一带,即今邓襄寨,与“莲浦熏风”可能为一处景观,标题不同而已。
潭水流鹅:由东南方向飞来螺湾河浣濯横波处。
二、“八景新题”的出现
清顺治十年(1659年)知县荆其惇修《郾城县志》,卷九《吟咏志》同样收录“溵阳八景”,仅改“溵水鱼灯”为“溵江鱼灯”。同时,谢檳另撰“八景新题”,并在其序中说:“邑有八景,原夫好事者收境内山川,点缀佳丽耳。然其间铸意写景,每多附会,而一二真迹反置晦匿不几,令韵事名郁郁终古呼。荆父母有慨于此,令檳改订之,不辞固陋,僭抑八题,与旧刻亦不甚殊,但取其可入图画堪游赏者,非为仅存故事已也。聊附俚言以记其实。”大意是说,原来的“溵阳八景”有写意附会之瘕,真正的景观没能记载下来,按照知县荆其惇的意见,又拟定了一个新的“八景”。为以示区别,名为“八景新题”,即龙塔古篆、溵水风帆、祟岗饮社、老桧烟笼、周坡晓市、邓湖莲歌、裴城烟雨和召陵雪霁。这是郾城历史典籍中的第二个“八景”版本。谢檳,字公翼,自谓洄浀人,《重修龙堂堤碑记》有“谢氏昆季则世居邓襄寨”的记载。谢氏为耕读之家,檳之父谢颜教,中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举人,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进士,官及刑部主事。檳之叔谢思教,中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乙酉科举人。檳少入学,聪慧勤奋,为庠学之佼佼者,中清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举人,郾城之景文多由其撰写。参与修撰明崇祯本、清顺治本两部郾城县志。“八景新题”诗均为七言绝句,多有题下说明,以“溵水风帆”诗最具艺术成就。
“八景新题”的具体方位取原志书所记:
龙塔古篆:在彼岸寺,相传为蔡中郎书或云是赵子昂。残缺不可辨矣。
溵水风帆:诗曰:“城头烟色映春山,城底清流复几湾。何处客舟楼外过,东风吹送一帆闲。”笔者认为,此诗颇具唐大诗人王维的风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城帆相映,山水宜人,写出了一幅清新浑厚的风景画。此后,文人雅士被该诗所感染,沉醉于“溵水风帆”的意境之中,不时有以此为题的续写诗文,赋咏这一著名景观。
祟岗饮社:岗有高宗庙,碑云商高宗捕蝗处,士人至今祀之。
老桧烟笼:在洄浀,三人合抱,非唐宋以来不能。老杆扶疏,烟云横结,相传有神守之。
周坡晓市:县南商寨前有坡市,天气晴朗,村树与云气相合若城市出现,雉堞楼阁分明可指,亘二十里,状如都会。
邓湖莲歌:湖水周数里,夏月莲花最盛,中有高台建佛寺于上。云是邓候游玩之地。
裴城烟雨:裴度阻兵处。
召陵雪霁:齐桓公服楚处。
三、两个八景版本的共存
清乾隆十年(1745年)知县赵作霖修《郾城县志》,卷十单列《吟咏志》。其诗词称“因游览而志胜,名公巨笔逸客骚情发为咏歌”,表示对两个八景版本的赞赏态度。所以,在收入明崇祯本“溵阳八景”的同时,也收入清顺治本“八景新题”。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傅豫修《郾城县志》,卷之九《艺文下》收入了“溵阳八景”的八首诗,但只属作者王季立名,并未标明“溵阳八景”称谓。此本未收谢檳“八景新题”内容,而收入了他人相同内容的咏景之作。如杨吉履的《龙塔》、《老桧》、《裴城》、《召陵雪霁》、《邓湖莲歌》、《周坡》、《溵水》、《祟岗》等诗,金赢的《龙塔》诗,王郎的《裴城》诗,张大发《龙塔篆》、《溵水》、《祟岗》、《周坡》、《邓湖》、《裴城》等诗。为何特意剔除谢檳“八景新题”不收?如若此修志者不同意谢檳“八景新题”内容为当地著名景观,为何又收同样内容的其他诗篇呢?此疑案有待进一步研究。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周世臣修《郾城县记》,收录“谢公翼八景新题有序”,又收明崇祯本《溵阳八景》并冠王季立名,呈现了在地方历史典籍中两个“八景”版本共存的局面。
综上所述,“郾城八景”在历代志书中并无此名,均是以“溵阳八景”或“八景新题”冠名的。但“溵阳”即是“郾城”,俗称“郾城八景”亦无不可。“郾城八景”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王季立的“溵阳八景”,另一个是谢檳的“八景新题”。而所谓的“老八景”、“新八景”、“大八景”、“小八景”、“实八景”、“虚八景”之传闻,均无历史典籍之根据。如用“八景”打造当今日之景区,还是属历史原貌之名为最宜,以免产生混乱与歧义。
在自然界中,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与完美统一。风景自然很隽秀,若只有山与水对视,风与林摇曳,没有房舍,没有渔舟,没有人的参与,景区就会呆板、窒气和沉闷。只有加入人的活动,优美的自然景观才会更加生动、靓丽,更具韵味和雅致。沙澧景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一个既有优美自然风光,又有厚重文化历史韵味,充满现代生发之机的常态化游赏区已经呈现在全市人民面前。但从历史文化角度来说,沙澧风景区范围包括螺湾贾棹、溵江渔灯、溵水风帆、潭水流鹅等历史名景及极具文化内涵的“溵亭”、“五老台”等古建筑,这些内容有的已为吸收借鉴,得以重新展现,有的还未能发掘展示出来,有待弥补。让我们认知美、热爱美、呵护美、参与美、建设美、享受美,把一个环境优美、风光优雅、特色鲜明、文化深厚,充满生发之机的现代风景区建设得更加美好,用如此多娇的沙澧风光点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城市更加赏心悦目、生态宜居。
(注:文中“氵隐”字为生僻字,故暂以“溵”字代替。)
■开栏的话
郾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深入挖掘郾城独特的文化亮点,坚定文化自信,助力城市“创文”,打造书香郾城,提升全民文明素质,贯彻落实郾城区委1351工作布局,在开启新时代漯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做出新的贡献,近日,郾城区委宣传部、郾城区文联携手漯河日报社,共同在《漯河日报·水韵沙澧》版面开设《“话”说郾城》文化专栏。在活动征集阶段,共收到稿件60余篇,今日起择优刊发,敬请关注。
征稿邮箱:siying33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