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7月20日 星期

漫漫人生路 热情活下去


■穆 丹

路遥的《人生》以改革开放时期的陕北高原为背景,以主人公高加林的情感、事业为主线,为我们讲述了想要摆脱农村生活融入城市的新青年某段人生节点的悲剧。小说从盛夏写起,到初秋结束,描绘了短短几个月中高加林所经历的人生转折。作品开篇引用了柳青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中的一小段时间,有时足以影响人的一生,通过对这一小段时间的观察和体悟,足以让我们窥见人生的全貌。

人生的无常

农民的儿子高加林在县城上了几年高中,不满于农村的落后愚昧,一心想要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到城市更广阔的天地中施展自己的才华。无奈他并没有考上大学,只在村小学当了民办教师,这个职位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因为他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正式的国家教师。但好景不长,三年后,他的教师岗位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取代了,高加林的身份又成了农民,这对心高气傲的他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承受着痛苦的煎熬,高加林当了一段时间的农民。当他以为自己就要这样面朝黄土生活一辈子的时候,他在部队工作多年的叔父被安排到地区行署当劳动局长。高加林的命运随之有了转机。见风使舵的干部马占胜通过暗中操作,很快把高加林安排到了县政府当记者,转眼间的时来运转,让高加林感慨万千。高加林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才华很快成为县里瞩目的明星,他的作品经常在市报和省报发表,县里的篮球比赛他英姿勃发大出风头,他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春风得意时,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不期而至,他“走后门”得来的工作被人揭发举报,县里办了清退手续,他再次成了农民。一无所有的他回到了生活的起点,却发现物是人非。

高加林人生道路上这短暂而复杂的变化过程,很多时候是不以他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纵然马占胜、高明楼所代表的社会中不合理的东西是他悲剧故事的助推器,我们也应看到他的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更是让他付出沉痛代价的重要原因。人生的无常让我们看到自身的渺小,也因此让我们更应该坚定地、谦卑地、脚踏实地地走好当下的每一步。

人生的矛盾

高加林本身就是诸多矛盾的结合体。他是农民的儿子,却一心想要摆脱农民的身份;他渴望过城里人的文明生活,却又不得不在农村耕田种地;他和农村姑娘巧珍相爱,却又不甘心一辈子在农村安家;他接受了城里姑娘黄亚萍的追求,却在自责和悔恨中惦念着巧珍;当他终于决定和黄亚萍一起去南京大都市时,现实又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人生的矛盾无处不在,或大或小,有选择就会有矛盾,面对矛盾又必然要做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结果,这就是人生。

小说中对社会矛盾的描绘也很突出:城市的整洁文明与农村的脏乱愚昧是一对矛盾;城市人的自私冷漠与农村人的质朴善良又是一组矛盾;还有高加林所感慨的“生活中有马占胜、高明楼这样的奸猾干部,同时也有刘玉海这样的好干部啊”;才华横溢的高加林因为祖辈的农民身份只得在农村耕田种地,而资历平平的张克南却倚仗父母的权势担任副食公司副经理,这是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着眼于我们当今生活的环境,小说所反映的矛盾有些已经弱化,有些依然顽固地存在。这些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进步,这是我们当代青年仍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未来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人生的选择

高加林的选择主要集中在爱情方面。在高家村,善良美丽的巧珍向他表达真挚爱意的时候,高加林面临了一次选择——接受巧珍,意味着他要接受命运的安排,成为一辈子的农民。但是除此之外,他没有拒绝巧珍的理由。巧珍那温柔体贴、质朴热烈的爱给苦闷中的高加林以巨大的心灵安慰,这爱甚至使他重新对土地唤起了深厚的感情。

高加林的第二次选择来源于城市姑娘黄亚萍的追求。他与黄亚萍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他们谈论文学艺术、国际关系、新型能源,这种志趣相投的欢乐是与巧珍在一起时所没有的。但黄亚萍的性格任性娇纵,又远不如巧珍的善解人意。当黄亚萍抛出要和他去南京发展这个巨大的诱饵时,高加林狠心抛弃了巧珍,选择了黄亚萍,为他爱情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人生的价值

经历了人生的矛盾和选择,体会了人生的变幻无常,小说最终的落脚点停留在了人生价值的探索。当高加林兜兜转转了一圈,最终满面黄尘回到家乡的时候,德顺老汉的一番话让他找到了方向:“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这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修过路……这些难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吗?……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的……”心高气傲的高加林虽然读了许多书,见识了许多农村人一辈子也见不到的世面,但在他对生活失望的时候,他没想到这个满身补丁的老光棍给他讲了这么深刻的人生课题。

他想要逃离的农村,他认为没文化的农村人,其实早就勘破了这些道理,当巧珍被他抛弃痛不欲生的时候,勤劳善良的姑娘在心底发出呐喊“我要劳动,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东西”,她又瞬间充满了力量。如果说巧珍从土地和劳动中悟到的人生价值有些朴素单薄,那她读过书的妹妹巧玲说的话似乎更全面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能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从人生的某个节点看,高加林是不幸的,他失去了温柔善良的巧珍,和亚萍一起去大城市生活的梦想又破灭了。几个月的时间,他的生活如过山车般斗转变换。他的不幸用现在的话说,带有“作”的成分。从人生的漫漫长路看,高加林是幸运的,因为家乡可爱可亲的父老乡亲“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你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跤的时候,众人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你”,他在通往城市的康庄大道上跌了跟头,却又在家乡宽厚的土地上重拾生活的勇气。

对于年轻人来说,失败和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失败一蹶不振、对错误不知悔改。小说最后,24岁的高加林在德顺老汉的宽慰下,一双失去光彩的眼睛里重新飘荡起了两点火星。当他双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我的亲人哪……”时,他那苦涩的泪水里正灌溉着新的希望。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