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左素莉
通 讯 员 周 燕
市史志档案局是全省唯一实行党史、地方志、档案“三合一”体制的部门,承担着三项事业发展的重任。市档案馆是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
市史志档案局、市档案馆位于市政府院内,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档案资料,还有宝贵的党史、地方志资料;不仅有研究档案的专门人才,还有研究漯河党史、地方史的专家。他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好党史、国史的重要指示,立足史志档案工作,着力打造书香机关。
档案馆保存有二十多万卷(册)档案资料,记录着漯河的历史,也记录着一代又一代漯河人奋进的足迹,是漯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明代吕坤的《救命书》,有清代的《河南乡试硃卷》《八科乡会墨醇》,有《历代名臣法贴》《龙塔古篆》,有《外人目睹之日军暴行》,还有《渊鉴类涵》。一代又一代的史志档案人,以可贵的匠心恪守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信条,整理的档案案卷十分规范,用心血和汗水书写的每一个字都严谨科学。他们以苦行僧式的坚韧抗拒着外部的诱惑,让一颗热爱史志档案事业的心安静下来。他们由“新人”变成史志档案工作的行家里手,直到退休,很多人都没有离开过这个辛苦、清苦、艰苦的岗位,
辛勤的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中国共产党漯河历史纪事》《漯河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大事年编》《中共漯河党史人物传》《漯河古代人物传》《中国共产党漯河历史》《漯河市志》《漯河年鉴》《漯河大事记》,一本本党史、地方志、档案的专业书籍都书写着漯河灿烂的历史,《中国食品名城漯河》《宜居漯河》《漯河名典》《漯河建省辖市三十周年大事汇编》紧扣我市中心工作宣传漯河。漯河史志档案人还将研究成果及多年感悟以小说、散文等形式书写出来,傅治安的《傅治安自选集》,吴艾萍的长篇小说《水流云在》,张翠华的散文集《沙澧千秋画》等表达出史志档案人的情怀。在《漯河文史大观》大事卷、民俗卷、旅游卷上有史志档案人的名字,在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上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在学习型单位建设、经典诵读、文明单位创建、全民阅读等活动中齐心打造着一个书香史志档案局。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是漯河史志档案人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市史志档案局散发出的书香让文明气息更加浓郁,也将在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