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新时代漯河经济社会发展“四三二一”工作布局,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不断提升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社会事务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6月28日至7月4日,市委组织部组织市直企(事)业单位50名领导干部赴重庆大学开展为期7天的社会事务服务能力提升培训。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高质量完成了培训任务。
一、学习收获
(一)继续解放思想是提升干部社会事务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在重庆改革再出发的征程中,市委、市政府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一是站位高。重庆市委、市政府站得高、看得远,坚持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带动发展,从全球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定位城市成长坐标——“内陆开放高地”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目前,在两江新区已基本形成集研发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机器人以及智能装备产业链雏形,研发22款机器人,建成装配等14条自动化示范线。二是思维新。当前,重庆用新型的链式思维理念指引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IT产业链的建设实践。以前由于零部件制造、研发、结算都不在国内,搞笔电总装只能占有价值链15%左右;如今一台“重庆造”笔记本电脑,本地化价值超过60%,原因在于通过产业链上中下游一体化整合和同类企业聚集,形成“5家笔电品牌商+6家代工企业+860家配套企业”的笔电产业群。重庆“从无到有”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的“全产业链”思维的成功实践,再次表明:实践无止境,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
(二)运用大数据技术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新手段。重庆市抓住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的发展机遇,科学决策,统筹规划,顶层设计,重点推进。出台智慧城市建设五年总体规划,提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新兴产业发展和网络信息安全“五大行动计划”,重点推进综合市情系统、城乡规划综合数据库、交通决策支持系统三个大数据平台建设。在应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整合政府各部门、公共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的民生服务数据和资源,构建“一站式”大数据民生服务平台,全国首个省级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在重庆”已上线运行,已与30余个市级部门实现数据交互,可提供惠民服务150余项。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助推“最多跑一次”深入推进。重庆市充分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基本实现“最多跑一次是原则、跑多次是例外”的目标。一是大力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推动群众办事从“找部门”到“找政府”转变。重庆市九龙坡区以“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为主抓手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承担审批和服务职能的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新模式,使区行政服务中心成为区委、区政府的服务之窗、改革之窗、创新之窗,群众只需进行政服务中心“一个门”、到综合窗口“一个窗”就能把“一件事”办成。全区90%的部门行政审批科室整体入驻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即办件率从6%提升到63.2%,形成“件不出中心”“群众不跑两趟”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二是破解企业投资项目审批难题,建立社会投资项目“一窗受理”工作机制。实行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服务全流程分阶段分环节“一窗受理”,实现重点环节牵头部门首家受理、相关审批部门合力协作、涉及事项并联审批的服务模式。“一窗受理”工作机制实施以来,九龙坡区企业投资备案类项目审批时限由110个工作日压缩至60个工作日以内,核准类项目审批时限由170个工作日压缩至75个工作日以内,审批效率和便民化水平大大提升。
二、有关建议
七天时间里,在接受学习培训考察的同时,紧密结合漯河的发展实际,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讨论,力争把所学、所思、所感转化为推进漯河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对策、建议和实际行动。
(一)着力培养各级领导干部应用大数据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一是要培养大数据思维,要学懂弄通大数据。建议将大数据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作为干部培训的必选课程,加强对各级、各部门不同层级领导干部的培训,采取集中轮训、专题讲座、网络培训等有效方式,深化对大数据产业领域方面的认识,提高运用大数据的能力。二是要培养大数据思维,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共享开放。我市一些部门以数据涉密或上级部门不同意接入等多种理由拒绝将部门数据向政务服务平台共享或推送,导致政务服务平台中如人口与法人库、电子证照库等基础支撑库建设速度缓慢,基础支撑数据不全,信息共享困难。登录系统100多次与上门服务100多次完全是两个不同概念,这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真正让数据跑腿。三是要搭建平台,在培养、引进大数据人才上下功夫。重庆大数据智能化产业飞速发展,得益于市委“千人计划”的实施,2018年计划培养400名大数据专业人才。我市要实现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快速启动,要不断完善大数据人才的引进政策制度,努力消除后顾之忧,激发创新动力,肯用敢拼敢干的精神去实现价值,也要用心尽心做好人文关怀;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挖掘其发展潜力,为大数据战略储备更大更强的后续力量。
(二)着力加快推进智慧漯河城市建设步伐。漯河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漯河大数据产业园作为河南首批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任务繁重。下一步,我们要紧密围绕新时代漯河经济社会发展“四三二一”工作布局,统筹推进、推广智慧应用。一是提高战略定位,强化顶层设计。智慧城市建设要围绕我市“中国食品名城、中原生态水城、豫中南区域性中心城市”三城协同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逐步建成漯河城市发展的“大数据”系统,为找准群众关注点、提升服务针对性、提高公共决策能力、拔高城市管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找准关键切入,形成“漯河品牌”。在我市智慧城市建设中,应找准切入点,比如,在推进“阳光漯河”建设进程中,突出村级“三权”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卫生领域,聚合力量,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打造亮点,形成特色。三是加强信息平台集成,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优化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推动公共服务集成,整合市行政服务中心网站和市政府网站,形成网站、两微一端等信息化终端服务平台,要积极借鉴浙江、江苏、重庆、贵阳等地的审批服务的新经验、好举措,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惠民惠企惠政。
(三)着力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一是加强市政务服务信息平台的运用。加快推进部门政务信息联通共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的顶层设计,清理整合分散、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统一接入漯河市政务服务平台,着力打造整体联动、部门协同、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二是强力推进投资项目联审联批、网上审批。认真总结投资项目联审联批试点的成败得失,尽快推行投资项目“一窗受理”“容缺受理”“先建后验”。充分运用企业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面推行“预审批”制度,实施“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和“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测合一”改革;推进涉审中介改革,推广“一口受理、在线咨询、网上办理、代办服务、快递送达”办理模式。三是大力推进“一窗受理、一网通办、集成服务”。借鉴重庆市九龙坡区的经验做法,以“平台之外无审批”“一次办妥”为改革目标,实行“两集中两到位”。即:各级行政审批机关的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处室(行政审批科)集中,机关行政审批部门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各级行政审批机关行政审批事项进驻到位,各级行政审批机关对窗口工作人员授权到位,推进全市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升级;全方位落实政务服务“一门办”“一窗办”“一网办”“一次办”“一城办”要求,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四)着力加强各级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提高执行力是作风建设的关键。为全面落实新时代漯河经济社会发展“四三二一”工作布局,市委下发了深入纠“四风”持续转作风三年行动方案,市委书记蒿慧杰对作风建设亲自统筹谋划,督导问效;市长刘尚进对提升执行力做出重要指示,市政府以“重点项目周例会、企业服务周例会、城建重大项目周例会”为抓手,狠抓工作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要解放思想,强化执行理念。大力弘扬“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精神,善于用市场手段推进经济发展,善于用改革精神探索改革路子。要增强责任意识,带着责任心去工作,敢于承担责任、触及矛盾,带着牺牲精神去工作,带着没有任何借口的敬业精神抓落实。二要强化管理,创新执行机制。优化决策、部署、落实、协调、反馈机制,做到定事、传递、执行、再决策、循环要快。三要落实责任,提高执行能力。要强化责任落实,无条件执行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工作部署,责任到人,考核标准量化到各个环节,形成人人压担子、个个有责任的局面。四要督查督办,提高执行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以“钉钉子”精神和“绣花”功夫抓工作,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落实到位、早见成效。
漯河市社会事务服务能力提升(重庆大学)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