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艳敏
市地震局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中,抓住公众了解掌握防震减灾知识技能的需求空前高涨的有利时机,迅速掀起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热潮。在宣传中,加强志愿者服务,并及时将相关宣传材料发放到全市各乡镇、学校、企(事)业单位、农村、家庭,有力地提升了全民防震减灾素质。
加强志愿者服务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为在全市营造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社会氛围,在植树节时,市地震局志愿者在龙江路高铁以西附近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在劳动节时,市地震局组织志愿者到沙澧河风景区开展“文明旅游”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向游客发放《文明旅游行为公约》以及文明旅游宣传彩页,向游客宣传文明旅游知识,讲解旅游安全注意事项,倡导游客文明观光,自觉维护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爱惜公共设施,争做文明的传播者。同时,志愿者还到黄河广场等进行捡拾垃圾和卫生清理活动。
做好防震减灾
从宣传资料抓起
市地震局在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同时,不断丰富更能让社会大众接受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源。在漯河市2018年度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市地震局为了保证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免费向群众发放地震科普材料,并现场宣讲地震来了怎样科学避难、怎样自救互救等常识,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据统计,此次活动共计摆设展板8块,发放宣传彩页300张,宣传袋300个,宣传书籍400本。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市地震局不断创新举措,一是根据受众的不同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先后印制了《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读本》《农村防震减灾知识读本》《城镇社区防震减灾知识读本》《地震避难自救手册》《家庭地震应急三点通》等科普图书十余种版本。二是不断改进宣传展板,更新内容,做到图文并茂,浅显易懂。三是考虑到宣传的持久性,投入30万元定制铝合金宣传展板1000多块、喷绘400多张。四是在人流集中广场安置两个滚动的灯箱,不间断循环播放地震科普知识,让市民群众在晚上散步游玩的时候能够了解到地震科普知识。五是印制印有“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防震减灾意识”宣传标语的手提袋,环保又方便,深受市民群众的欢迎。
“近年来,我市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地震科普宣传方式过于简单,宣传材料和手段科技含量低,缺乏新颖感和吸引力;广大农村的地震科普受众率比较低。”市地震局相关负责人说。
市地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拓宽思路,丰富宣传方式。在宣传资料印制上不断创新,多创作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资料;充分调动遍布全市的1800余名“三网一员”工作人员的宣传热情,发挥他们身在基层的优势,成为农村和偏远的地区地震科普宣传的主力军;切实加强对县区地震部门地震宣传工作的指导,加强联动,采取不同方法,组织开展宣传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