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8月21日 星期

绿色发展成就亿元村
乡村振兴看胡桥系列报道之一
胡桥村优美的村居环境。
本报记者
范子恒 摄

编者按:

临颍县大郭镇胡桥村,距临颍县城15公里,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薄弱。近年来,胡桥村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党建工作扎实有效,乡村乡风文明和谐,享有“中原小江南”的美誉。本报即日起推出三篇系列报道,着重介绍胡桥做法,推广乡村振兴经验。

■本报记者 张晓甫

三伏天,热情的太阳炙烤着老寨河两岸。

门前碧水环绕、绿柳成行,小花园里绿叶红花、果实累累。“这是刚刚采摘的葡萄,很甜。”整洁宽阔的客厅里,村民张华和丈夫胡卫峰正惬意地享受着刚刚从门前小院采摘的水果。“这一切,都是村集体给俺发的‘大礼包’。”张华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她们村已有70户村民住上了这样的花园洋房。回忆起多年前的胡桥村,可不是如今的模样。

30年前的胡桥村一穷二白

“记得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村里欠下的外债大概有3000元。”1985年,胡青举正式担任胡桥村党支部书记。当时胡桥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秋、麦两季常规农作物种植收入,农民每年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村集体除了每年“村提留”之外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因购买化肥和变压器、建小学,折腾下来村集体外账欠了几万元。“村民的居住环境很差,有的村民住的还是草房。”胡青举告诉记者,当时地里只有几口生产队时期打的水井,每逢大旱,时常会有村民因浇地争井而发生纠纷。村里的生产道路、排涝系统也非常落后,一遇到大涝,庄稼就被淹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兴办企业让村民初尝甜头

面对现状,胡青举等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时周边的几个村子都有特色产业。”胡青举告诉记者,南街村有食品加工、北徐村有养殖业、龙堂村有蔬菜种植……可胡桥村什么都没有。

“南街村的酒业、方便面,北徐村的肉类加工等都需要包装,当时我们就商量能不能在村里兴办几个加工厂,给周边村的这些企业提供包装材料。”和胡青举在村委搭班子的王德科,从1985年担任村委会主任,直到2012年卸任。今年65岁的王德科回忆起当年的创业过程,仍历历在目。“我们的纸箱厂第一年盈利二十多万元,不仅把村里的外债还清了,老百姓每人还分到了一笔钱。”王德科告诉记者,后来村里又先后办起了织布厂、羊毛加工厂、纸盒厂。

谋转型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1997年前后,周边的纸箱厂、纸盒厂因成本逐年增高、市场销售渠道萎缩而纷纷倒闭,胡桥村兴办的纸盒厂、织布厂等也面临关门停业的危机。1999年,胡青举等人在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的帮助下,开始在村里承包土地种植苗木。(下转2版)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