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3版)
集中优势资源 推动深度融合
——访阿坝日报社副总编辑杨刚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培
面对新形势,传统媒体如何发展?阿坝日报社副总编辑杨刚表示,要准确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大力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报业整体转型。
在探索媒体融合进程中,阿坝日报社在“做增量”基础上整体推进“改存量”,通过技术平台创新、传播内容创新、传播形式创新,以矩阵化的传播,让舆论宣传串起来、动起来、立起来,占领舆论宣传阵地。
近年来,阿坝日报社加大全媒体发展力度,目前除《四川民族教育》、《阿坝日报》(汉文)、《阿坝日报》(藏文)报纸外,还维护和运营“阿坝新闻网”(汉文、藏文)两个网站,四川阿坝手机报、阿坝藏文语音手机报两个手机报,“微阿坝”“阿坝时政”“阿坝鼓声”(藏文)三个微信公众号及新浪“阿坝微博”,全方位构建起全媒体矩阵。
提起对漯河的印象,杨刚表示,行走在漯河的大街小巷,他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漯河的水和桥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期待再次来到这座城市。
创新体制机制 做深做透本地新闻
——访商丘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宋圣英
■文/图 本报记者 姚晓晓
“地市党报想要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应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发挥市委机关报优势,准确、全面、权威地传达党委、政府的声音,浓墨重彩报道全市政治、经济等重要新闻。”9月19日晚,商丘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宋圣英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地市党报还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媒体融合并深耕本土,做深做透本地新闻,尤其是做好县区新闻。”
宋圣英说,在新媒体建设方面,应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理念,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商丘日报》《京九晚报》开通了官方微博,商丘网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商丘日报报业集团推出了移动新闻客户端掌上商丘、手机商丘,为商丘发展凝聚了积极向上的舆论力量。”宋圣英说。
谈及对漯河的印象,宋圣英称他有“三个没想到”:“一没想到漯河这么漂亮,就像烟雨中的江南;二没想到漯河产业发展如此好,人民安居乐业;三没想到漯河日报社在新媒体发展上这么有眼光、有魄力。”
发挥党报独特优势 引领导向服务群众
——访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编辑委员会委员、《洛阳晚报》执行副总编张亚武
■文/图 本报记者 姚晓晓
“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权威、专业、公信力强等优势,提高内容的生产能力和媒体的服务能力;应主动服务大局,增强党报引导力;坚持人民立场,增强党报公信力。”9月19日晚,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编辑委员会委员、《洛阳晚报》执行副总编张亚武在谈到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时向记者表示。
良好的传播力,是党报“有效发声”的前提。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党报必须有明确的方向感,必须担当起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发挥党报的独特优势,既要传播党委、政府的声音,又要反映群众呼声。
“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了新的态势,移动化、定制化、数据化、社交化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词。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平台,通过跟帖、分享、互动直播等方式,加强与用户的交流与沟通,并借助分享机制,拓展了传统媒体未曾涉及的领域。”张亚武说。
在媒体融合方面,《洛阳晚报》开通官方微信、微博,并在快手、抖音、火山发布新产品;创新以节气和重大活动为主题的电子海报、H5产品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增强《洛阳晚报》品牌影响力。
杨 刚 宋圣英 张亚武
侯 勇 周 军 秦 峰
邓晓青 冯冬梅 蒋 艳
唱响主旋律 提升影响力
——访内蒙古鄂尔多斯日报社总编助理侯勇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慧宇
“媒体融合是一条新的发展路径,这种探索也是媒体转型所需要的。”9月20日上午,来参加“走进新时代 见证新作为 书写新篇章”异地采访暨全国媒体看漯河学习交流活动的内蒙古鄂尔多斯日报社总编助理侯勇向记者谈及媒体融合时,有着清醒的认识。
侯勇说,当前,互联网快速改变着媒体生态,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要坚持平台打造和内容运营并重,线上节目和线下拓展并行,积极尝试让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两个传播平台、两种传播手段融合传播。在打造全媒体矩阵时,要突出地方特色,紧紧抓住本地资源,以优质内容生产为核心,推动由纸媒内容生产向符合互联网传播特点的多媒体产品升级,服务好本地读者。
“我们用蒙文,打造吸引少数民族读者的新媒体平台,收到了良好效果。”侯勇说,在推动媒体融合中,要提高选题和策划的精准度和及时性,特别要加大采编、技术、设计、运营融合力度。狠抓新媒体拳头产品建设,坚持生产传播创新,以立体式、全方位的全媒体产品唱响主旋律,提升影响力。
发展融媒体 抢占制高点
——访安徽合肥日报社时政部主任周军
■文/图 本报记者 杨 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路线图’清晰,‘方法论’有力,宣传思想工作赶上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好时代。”9月20日,参加“走进新时代 见证新作为 书写新篇章”异地采访暨全国媒体看漯河学习交流活动的安徽合肥日报社时政部主任周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周军表示,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主阵地,党报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时代使命。“党报的新闻工作者,要善于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去采写更有高度、深度、温度、速度、力度的新闻,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周军说。
当前,要想增强新闻舆论的传播效果,必须紧扣时代特色,遵循传播规律,大力发展融媒体,抢占制高点,传播正能量,唱好主旋律。“发展融媒体,人才是重中之重。”周军表示,对于党报来说,要通过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这些手段来增加发展新媒体的力量。
“河南是人口大省更是人才大省,漯河更是文化荟萃、人才济济。”周军告诉记者,九年前他来过漯河采访,被这里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深深鼓舞,尤其是被漯河的企业家面对市场惊涛骇浪时的沉稳大气所震撼。
“如今再来漯河,更是刮目相看。城市管理有序,车辆行人文明,幸福洋溢在大街小巷。相信漯河经济一定会取得更快的发展,漯河党报事业也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周军说。
融媒体时代更要关注民生
——访安徽池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部主任秦峰
■文/图 本报记者 于文博
“发展融媒体,重点还是提高新闻质量。只有提供贴近民生、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好新闻,他们才爱看。”9月19日,安徽池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部主任秦峰说,媒体发展的根基,在于新闻质量。只有深入群众,才能采写出读者爱读的新闻。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以过硬的新闻质量为根基。媒体融合,不仅要升级技术,更要提高新闻质量。好的新闻,是具有社会意义、读者爱读的新闻,做到这一点,要求采编人员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做到“走、转、改”。顺应融媒体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池州日报社大力发展新兴媒体,建成了“一网两报两微一端”新媒体矩阵,向多媒体、全媒体方向发展。“关注头条,保证头条,要求新闻采编人员更关注读者的阅读取向,采写更多题材的新闻,刊发更多质量过硬的新闻作品。”秦峰说。
“目前,传统媒体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融媒体势在必行。发展融媒体,内容为王。新闻采编人员要比以往更加深入群众,站在群众角度写文章,让新闻更有温度和厚度,更接地气。”秦峰说,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是老百姓最关注的事情。民生新闻最能做到老百姓的心里,最让老百姓有亲切感。党报是党的喉舌。采编人员应该时刻关注党和政府各项政策,关注大民生,及时挖掘、解读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政策。
发挥“中央厨房”优势 构建新的舆论格局
——访咸阳日报社采集中心主任邓晓青
■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近几年来,受互联网和移动新媒体的冲击,地方党报在传播力、影响力等方面普遍处于下行状态。在此背景下,地方党报必须摆脱单一的纸媒发展模式,积极发展新媒体,开启全媒体转型之路。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党报应发挥自身优势,讲究策略,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报直接接触群众的独特优势,用深度报道、时政要闻、理论评论引领主流、彰显高度,权威解读党委、政府的决策;另一方面,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引入新技术,加快媒体融合发展。
为促进媒体融合,去年5月,咸阳日报社建成“中央厨房”,进一步统筹采访、编辑和技术力量,实现一次信息采集、多媒体平台同时发布,提高新闻传播力,加快构建新的舆论引导格局。
邓晓青认为,丰富内容是媒体发展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在转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地方党报应抓好内容生产,同时搭建全媒体传播架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转型发展。
抓住二次创业机遇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访安徽淮北日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冯冬梅
■文/图 见习记者 党梦琦
“坚持内容为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强化党报引领作用。”9月19日,安徽淮北日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冯冬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融合发展方面,淮北日报社利用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产品进行宣传推介,并附二维码为新媒体‘吸粉’。同时将网站、微博等收集到的热帖及开展的线上线下活动回流到报纸上,实现信息的二次深耕,使信息利用最大化,赢得广大读者和网友的信任。”冯冬梅说。
冯冬梅介绍,淮北日报社在政务新媒体代维业务方面精准发力,目前共代维8个政府网站,30余个政务微信、微博,以专业精神和严谨态度赢得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
面对当前媒体发展新形势,要坚持内容为王,充分发挥党报的权威性优势,加强策划,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要把媒体融合发展作为党报二次创业的机遇,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在全媒体舆论场域中,要更加注重优化议题设置,充分运用全媒体思维提升影响力,强化党报引领作用。”冯冬梅说。
媒体融合的关键 是采编人员的角色转变
——访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办公室专员蒋艳
■文/图 本报记者 于文博
“促进媒体融合,需要采编人员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提升技能,全方位发展。”9月19日,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办公室专员蒋艳在说起媒体融合发展时,这样告诉记者。
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同时拥有纸媒和网媒,在媒体融合方面,有自己的经验。“纸媒方面,我们有《合肥日报》《合肥晚报》《江淮晨报》等;网媒方面,我们有自己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记者不仅要采访、写稿,还要成为主持人、直播间主播等多种角色。”蒋艳说,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将关注的目光放在网络上,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谋求长远发展,就要在提高新闻采编人员能力方面下功夫,将他们培养成全方位人才。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加灵活,技术性更强,受众的差异性更大。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转变思想,学习更多的知识,涉猎更广的领域,掌握更多的技能,不仅用图片和文字,还要用音频、视频等,将新闻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新闻更新鲜、更有可读性。“发展过程中,人才是关键。媒体融合,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是关键。”蒋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