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姚 肖)“我们这些外地企业原来参加漯河的工程招投标,必须亲自到场,而且程序烦琐,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现在,通过漯河市公共资源网上交易平台,我们在网上就能完成招投标全过程,非常便捷、高效!”近日,在市行政服务中心黄山路大厅市住建委窗口,来自郑州的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年初以来,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全面推行“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能,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查缺纠弊,减轻企业负担。该中心认真梳理分析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和设置意见箱等方式,累计征求意见建议40条,并逐条建立问题清单,制订整改措施,逐一对账销号,以问题整改推动作风持续好转。同时,对无法律法规及工作职责依据的环节和事项一律取消,交易受理、交易组织、现场监督、交易结果公示等环节减少管理层级,在优化交易流程方面再做减法,从原来的9项减少至5项,做到交易流程应简必简、能并则并。实行“用户名+密码+验证码”的“软认证”登录与CA数字证书登录无差别使用方式,为市场主体节省CA数字证书初次办理费用,并主动探索“科技+创新+服务”新模式,全面推行我市招标采购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减少市场主体参与招投标的交通、住宿和制作标书等费用,目前共为政府节约资金2.49亿元,为企业节约资金3395万元。
多策并举,简化办事流程。将项目进场交易登记环节简化为一窗受理,即来即办,使交易进场“零门槛”;牢固树立主动办、现在办、马上办、创造条件办的意识,所有平台服务项目必须在30分钟内完成,使服务过程“零拖延”;对我市重点市政项目、住房保障项目等重大民生工程和我市重点企业的技改工程开辟“绿色通道”,建立上门服务联络员制度和信用承诺书制度,使交易环节“零障碍”;建项目信息、中标信息、企业信息和法规政策“四公开”制度,使交易服务“零距离”。
重视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强力推进全市公共资源交易“一网两库三平台”建设,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信息互联互通、公开共享。研发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平台,归集全市交易数据,从市场主体交易行为、交易价格合理性、采购趋势预判等多个维度开展深度分析、预警、监测,让交易“看得见、摸得清、管得住”。同时,研发电子见证系统,嵌入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和交易系统,形成全流程交易日志,实现交易“全程留痕,可溯可查”。搭建阳光招标采购平台,采取在线报名、网上竞价、网上公示、实时上传等方式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加快项目落地,有效规避项目建设廉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