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丹
他是一位资深新闻人,自2017年4月抽调到市环保攻坚办以来,他迅速调整心态、转变角色,紧跟全市环保攻坚步伐,始终坚守在督察攻坚一线,以高昂的斗志、严谨的作风和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环保攻坚大督察、大整治战役中,为我市的环保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就是市广播电视台编辑室副主任吴艳民。
初进环保大家庭,知识业务是短板。面对新挑战,吴艳民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研究中央、省环保督察的相关文件以及市委、市政府环保攻坚突破系列文件,力求学懂法律法规、吃透精神、把准方向。同时借助每次实地督导检查的机会,认真听、仔细看,虚心请教同事,快速掌握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个人素养。
工作中,吴艳民充分发挥自身22年新闻记者从业优势,自觉承担起环保攻坚战报的采集、汇总和编辑工作,全面反映我市环保攻坚工作取得的成绩、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同时归纳总结我市环保攻坚的亮点、特色、成效,及时撰写信息上报省战报。特别在环保攻坚启动冲刺30天工作后,根据工作需要和领导要求,在战报上开辟督查动态专栏,为充分发挥攻坚办“司令部”作用,协调、指导、服务环保督查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省环境攻坚办的高度肯定。他与漯河日报社携手组织开展的环境保护征文工作,为深入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做好综合文字工作的同时,吴艳民积极深入督查工作一线,敢于动真碰硬,真督实查,圆满完成各项督查工作任务。
选择环保攻坚,就意味着选择奉献、选择牺牲。他常常扛着重十多公斤的摄像机,马不停蹄赶赴一线采访漯河工作队员,忠实记录火热的工作场景;他也曾与同事顶着40℃高温,连续7天深入郾城区龙城镇、新店镇和裴城镇,逐村逐户走访排查“小散乱污”企业……面对繁忙的工作,他没喊过苦叫过累,更没因任何私人事情耽误过工作。 由于表现突出,他于2017年8月在全省环保法律法规进万家暨全省“小散乱污”大排查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并于2018年1月被评为全省环保攻坚先进个人。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凭着对环保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吴艳民身体力行地守卫着我们上空那一抹醉人的“漯河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