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视点·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12月4日 星期

志愿服务成漯河靓丽名片


本报讯(记者 刘 丹)志愿服务不仅是传统美德、社会文明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市文明办把志愿服务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抓手,组织全市各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全市上下形成了尊重、支持、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也展示了城市文明形象。

完善制度,抓好一个“总”字。市文明办出台了《漯河市志愿服务行动制度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根据志愿服务需求,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扶持重点项目,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项目化、制度化。举办全市志愿服务骨干培训班,指导全市1000多名志愿服务骨干加强学习,增强实践能力。出台了《漯河市志愿服务激励回馈实施办法》,构建起一套针对志愿服务的激励、回馈、保障制度体系,用“反哺”的方式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

建好队伍,强化一个“专”字。市文明办先后成立128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站、343个学雷锋志愿服务岗,实名注册志愿者18.7万余人,并充分利用志愿者资源,组建一支稳定的专业志愿者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指导郾城区卫计委成立“天使服务队”,针对所辖七个社居委的空巢老人、残疾人、儿童、妇女等对象,开展医疗卫生专业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情暖夕阳”志愿服务队的43位爱心妈妈对郾城7个社区的老人建立了详细的信息档案,定期给予生活、就医帮扶,为我市关爱空巢孤寡老人志愿服务工作做出积极探索。团结全市文艺骨干力量,设计“红色文艺轻骑兵进社区”项目,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意义等内容,为我市创建文明城市营造积极和谐、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开拓创新,破除一个“僵”字。市文明办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开创志愿服务新局面:以郾城区沙北街道7个社区为试点,针对困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开展精准服务,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整合政府、群团等多方资源,通过多种形式拓展志愿服务领域。结合县域建设志愿服务中心的工作要求,依托新时代文明传习所,组织退休干部、退休员工、文化学者等组建专业宣讲队,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依托各县区、街道开展百姓文化大舞台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助推市民素质提升。完善全市志愿服务系统,同时充分发挥各县(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的作用,保障项目开展和志愿者权益。

打造特色,突出一个“亮”字。市文明办以开展志愿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志愿服务工作亮点纷呈。围绕全市脱贫攻坚重点任务,组建理论、政策、法律、科技宣传等团队,使志愿服务活动下沉到基层贫困地区,切实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民群众所需所盼,深入开展党员“志愿服务乡村行”活动。围绕乡风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孝善敬老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围绕生活困难群众、空巢老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广泛征集一批有针对性、易实现的“微心愿”,发动党员志愿者主动对接认领,帮助困难群众达成心愿。

如今的漯河,各级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异彩纷呈,民众、党员干部、在校学生等群体志愿服务的身影活跃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我们这个城市增添了一抹鲜艳的色彩。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