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艳彬
通讯员 赵月强
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站;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玉米、芝麻、甘薯4个国家级综合试验站;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省级综合试验站;
全国首批36个国家农业科学观测站之一的国家农业科学植物保护郾城观测站;
……
一座座高规格试验站、观测站的建立,是市农科院积极丰富创新载体、建设新平台的重要突破。
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农科院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七届六次和七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四三二一”工作布局和“四城同建”战略规划,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以“育大品种、出大成果、有大服务”的工作目标为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抓好小麦、玉米、甘薯、芝麻、大豆、花生等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植保畜牧等研究,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漯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强化科研攻关
增强科技支撑
市农科院科研人员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强化科研攻关,育出了一批优质高产新品种。
今年,市农科院共有两个小麦新品种通过湖南省、河南省审定,10个花生新品种通过品种登记,3个甘薯新品种通过品种登记。其中,花生新品种漯花9号含油量国内领先。
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芝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创新应用(合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产、矮秆、高出仁率花生新品种漯花1号选育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市农科院获得品种权保护两项,获得国家专利8项,其中,“一种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小麦育种方法”申请了发明专利;制定漯河市地方标准3项,制定河南省地方标准两项,现已发布。
今年,项目建设也有新突破。市农科院积极申报了国家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植物保护郾城观测试验站建设项目,申报项目资金1250万元;获得漯河市科技创新奖励90万元,同时获2018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预算100万元。这些专项资金将用于市农科院南繁试验基地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及仪器设备购置。
强化对外合作
加速成果转化
市农科院坚持科研与科技开发并重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三农”工作力度,采取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院企合作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市农科院分别与河南现代种业、河南郾丰种业、江苏红旗种业、河南久园种业、武汉庆发禾盛成立了新品种协同创新开发联盟,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与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浙江省农科院、湖北黄冈市农科院等开展农作物交流试验;还与江苏红旗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小麦合作育种协议,为突破技术瓶颈、加快育种进程、促进快出品种出大品种凝聚力量;与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实现战略合作,双方共建了“协同创新中心”并挂牌。市农科院现代所先后与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所、浙江大学、北京康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江西正邦等单位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
通过开放合作,辐射带动周边地市25个示范县,建立各类农作物高产示范及成果转化基地十多个,以点带面示范推广“漯”字号系列小麦、玉米、花生等优良品种两万余亩,采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农业生产方式创新等措施,大力推广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充分发挥了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强化科技创新
输送技术能量
市农科院充分发挥农业专家智库作用,把改革创新成果和农业科技融入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依托4个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漯河综合试验站和一个省级综合试验站五大平台,抽调20名专家组成4个专家服务团,在我市及周边地市25个示范县开展科技培训和生产服务,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推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
结合漯河市实施的“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活动,开展一线服务。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积极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传授田间管理技术,搞好科技培训。针对病虫害问题,从不同角度给老百姓讲解田间防治、管理技术,提出防治意见,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今年以来,市农科院完成开展高产示范观摩活动不少于6次的任务,共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科技服务活动150余次,发放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宣传页15种共计1.5万余份;组织召开夏玉米及春季麦田管理等各项技术培训会10次、田间技术讲座100余次,编发《农业科研信息》3期、《病虫情报》2期,培训人员1万余人。
“在今后的发展中,市农科院将紧盯‘育大品种、出大成果、有大服务’目标,大力支持优势课题,通过三到五年努力,培育出一批在省内、国内叫得响的品种。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市农科院院长张运栋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