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产经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2月13日 星期

王江涛:做好精准扶贫基础工作


■本报记者 杨 旭

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时,王江涛只是县水利部门的一名员工。2016年,临颍县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活动,各行各业的人才快速向扶贫一线汇集,工作能力出众的王江涛作为其中之一,在当年5月调至县扶贫办。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王江涛由信息专干被提拔为信息中心主任。在他看来,从水利部门到扶贫部门,这一步不仅是岗位的转变,更是人生价值的提升。

一张张入户普查表、信息采集表、明白卡……进入县扶贫办的第一天,王江涛就要面对烦琐的贫困户数据。打铁还需自身硬,虽然是“门外汉”,但他知道,如果贫困户数据不准,精准扶贫就无从谈起。“必须吃透政策,熟悉业务,对父老乡亲负责。”王江涛暗下决心。于是,他牺牲休息时间,学习扶贫政策,领悟文件精神。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便不厌其烦地请教前辈,或者在网上查询相关信息。

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最多一天可以接到160多个电话,这样的工作强度,王江涛坚持了3个多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所有扶贫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精准识别回头看”活动成效显著,为精准扶贫打牢基础。王江涛也由“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说起扶贫政策头头是道,每天都有不少基层扶贫人员向他咨询业务。

作为信息专干,工作可不止坐在电脑前审查材料这么简单。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王江涛时不时还要深入基层。在某村庄,贫困户陈某一人拉扯3个孩子,一家四口只靠打零工和低保维持生计。通过对陈某及附近村民的走访调查,王江涛发现他们一家具备纳入贫困户的条件,村干部以低保取代扶贫的做法不可取。随后,王江涛将这一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问题目前已得到妥善解决,陈某一家的生活状况正在逐渐好转。

像这样识别不够精准的情况在个别村庄依然存在。两年多时间,王江涛几乎走遍了全县300多个行政村。每当发现类似的问题,他就积极协调解决,为的就是公平、公正,不让一个该享受扶贫政策的群众落下。

在采访中,与王江涛邻桌的同事告诉记者,王江涛因为工作长期饮食不规律,去年春节患上了急性胰腺炎,住院一个多月才好。这在别人看来是危及生命的大事,王江涛对此却轻描淡写。“谁还没个病啊,而且到这儿两年多,我瘦了50多斤,算是意外之喜了。”王江涛说。都说扶贫工作难做,记者在王江涛身上却感受不到一丝抱怨,反而是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正是这样的工作态度,激励着王江涛在扶贫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也正是因为一批和他有一样工作态度的最美扶贫人,才让临颍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