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文姣
“让每一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这是朱二菊二十年来不懈追求的教学目标。在三尺讲台上,朱二菊用深情和爱心浇灌着稚嫩的“幼苗”,用满腔热血谱写着自己的人生乐章。
大胆尝试创新教育
为师二十年,朱二菊一直奋斗在教学一线,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在教中研、研中改,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形成“趣、实、活、新”的教学风格。
朱二菊说:“学习的目的在于为我所用,我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大胆尝试创新教育,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她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环境。同时,她十分注重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提高学习能力。她改变了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课堂上实行“活动化”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教材的理解、自主探究和同伴合作交流。
经过努力,朱二菊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绩,2016年,她获源汇区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同年,获得“市级骨干教师”称号;2017年,她执教的《圆锥的体积》一课被评为市级一等奖。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爱心、细心加上耐心,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朱二菊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培养和建立新型师生平等关系入手,寻找学生心灵世界的窗口,在知人的基础上教书育人。在朱二菊的努力下,她和学生建立了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她的学生格外亲近她,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她说。
朱二菊细心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敏锐地观察着班级里的孩子,每个细微的变化都在她的感知中。她班里有一个性格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突然变得闷闷不乐。朱二菊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利用课间找到孩子询问原因,得知她丢了一本训练珠心算的书籍,这本书对于她非常重要且难买。朱二菊听到不是大事才放下心来,事虽小,但朱二菊并没有懈怠,多次找这个孩子谈心,耐心开导,虽然有点改善,但这个孩子心结犹存。于是朱二菊想尽办法帮她买到了那本书,看到她拿到书时欣喜若狂的样子,朱二菊开心极了。
朱二菊说:“孩子的事没有小事,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解释孩子的喜、怒、哀、乐。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准确解决孩子的问题,是我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规、班纪是最有效教学的保障。作为班主任,朱二菊把培养良好的班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作为重中之重。每接一个新班,她都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对各个学习事项进行具体要求,让学生们互相监督学习,保持良好班风。
二十年的教育生涯,朱二菊始终坚守着一腔热诚一腔爱,她说:“我庆幸我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将无怨无悔地耕耘在这平凡的岗位上,让幼小的花朵鲜艳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