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海防 杨 淇
通讯员 孙军民
11月16日凌晨一点,我市南水北调工程最后一个受水厂市第三水厂通水。这一天,标志着我市8个南水北调受水水厂全部通上了南水北调水。
自2015年2月3日我市首次实现南水北调通水至今已近4年。这4年来,我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已累计调水近1.8亿立方米,对漯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近日,记者走进居民家庭,感受南水北调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居民用水质量明显提升
12月2日上午9时许,当记者来到纬一路某小区魏亚丽家时,她正在厨房内洗涮碗筷。她高兴地说:“这几天家里的自来水真的有变化,水质好多了。”之前烧开水,能见到开水中漂浮着淡淡的水垢,这些天这个现象没有了,自来水烧开后依然清澈。
南水北调水走进寻常百姓家,让市民感受到了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市民于志海家住天鹅湖小区四楼,这些天他发现茶水的洁净度高了不说,茶水的味道更加纯正了。“水质好了,喝茶也成了一种享受。”于志海笑着说。
据监测,三水厂南水北调水经过处理后,水质浊度每立方米仅0.13,远远低于国家自来水水质浊度1的标准。受水区百姓最直接的感受是水质好了、水垢少了。如今三水厂每天供水量在2.5万立方米,供水安全平稳,完全能满足供水区域内市民生产生活需要。
“变化不仅体现在水质上,而且出水量也更足了。”于志海说。他家有台热水器,水压不足的情况下有时候打不着火,无法正常使用。有些楼层高的住户还在热水器上加装了进水增压泵,来缓解进水压力低而打不着火的问题。因此他也买了一个,现在看来用不上了。
据了解,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之前,我市城区居民生活用水的水源为澧河水和地下水。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可以实现南水北调水源和澧河水源互补,我市的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将大大提高。
记者在入户采访中发现,用上南水后给市民生活带来的改变,让大家切实感受到了南水北调工程释放的民生红利,让市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保护地下水 引入自来水成趋势
南水北调通水,为我市缺水地区的开发建设建立了基础,投资环境也得到改善。
11月28日,记者在市第八水厂见到了南京来的技术专家。“这两年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入住企业逐渐增多,用水量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长。保证企业和居民用水是水厂的责任所在。”他说。
2016年年底,漯河市第八水厂正式通上南水北调的水。说起第八水厂的自来水处理工艺,他显然自豪满满。“我们是全市第一家采用超滤膜工艺的水厂!”他说。采用“高效澄清池+超滤系统+消毒”处理工艺,增加了运营成本,但是换来的是优质的供水。进入水厂的南水北调原水经过沉淀、过滤、消毒等程序后,进入超滤系统再进行深度过滤。最后进行加压处理,送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用水户。
南水北调水源源不断地流进经济技术开发区3000户居民家以及10多家包括食品类等各种企业的生产车间。目前,辖区有部分村已经用上了南水北调水。还有一些村陆续提出申请开通自来水。
南水北调让老百姓喝上丹江水,不仅改善了民生福祉,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运行效率。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以后,企业感触最大的是,用水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采访时,某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企业开工前,准备打一口自备井。但是自来水引进厂区后,他们打消了开采地下水的想法。
企业生产需要水,水质和水压等条件是企业生产必须考虑的问题,南水北调水与自备井水相比有着自身的优势。如今,随着政府对地下水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大,封闭自备井,引入自来水成为趋势。
保护水资源 节约用水在行动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为我市带来丰富的水资源。优良的水质,使城区居民对更加安全、纯净、甘甜的丹江水赞不绝口。同时受水区环境也得到改善。
冬日暖阳下,位于临颍县的黄龙湿地保护区内湖水波光潋滟,水鸟在水中嬉戏,湖水滋养着两岸的植被……临颍县依托南水北调蓄水调节池,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一个集蓄水、生态、景观、休闲、文化于一体的黄龙湿地保护区。而这项重大民生工程的实施,不仅保障了城区企业和居民的优质用水,也改善了城市生态,提升了城市品位,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目前,我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已累计调水近1.8亿立方米。为了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充分利用南水北调优质水源,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根据《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实施方案(城区2015-2020)》的通知,我市制订了《关闭自备井实施方案》。市有关部门联合组成了关闭自备井队伍,根据先供后停的原则,对要关停的自备井用水户逐户动员,使我市的关闭自备井工作顺利开展。
不仅如此,我市各地大力推广工农业节水技术,严格限制高耗水行业规模,实行区域内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从2014年到2017年,我市的用水总量全部在省控目标值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