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

卫生计生保障民生 健康铺就小康大道

河南省首批青苗人才培养项目拜师仪式在漯河市中医院举行。 邵彦军 摄
漯河市骨科专科联盟成立大会在漯河医专二附院(市五院、市骨科医院)举行。 刘宝霞 摄
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省妇幼保健院)合作医院揭牌仪式。
梁 煜 摄
漯河市中心医院(漯河医专一附院、市第一人民医院)院景。谷运岭 摄
漯河市儿童急救中心揭牌仪式暨慈善捐赠仪式在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市儿童医院)举行。 尹红娅 摄
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市心血管病医院)新貌。
刘 凯 摄

文/本报记者 杨三川 刘彩霞 通讯员 纪雨辰 谷东方 版式/本报记者 李 涵

2017年5月,我市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城市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市;

2017年8月,我市被国务院医改办确定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首批国家级15个示范城市之一;

2017年12月,我市作为我省唯一一个首批国家级示范市代表,在全国会议上推广公立医院改革经验;

2018年8月,河南省卫计委、省财政厅、省医改办等部门对全省2017年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进行评价考核,漯河市荣获全省第一名并获得国家补助和我省奖励资金共1940万元。

1978~2018,改革开放40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硕果累累的改革进程中,广大群众对于健康的向往是永恒不变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几十年来,我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我市被国务院医改办确定为第四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市。市委、市政府以“推进健康漯河建设、保障全民健康、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为目标,把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漯河医改的重中之重来抓。

我市卫计委按照统一部署,将这项工作当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为突破口,聚焦关键环节,锐意探索创新,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在即将过去的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卫计系统干部职工改革创新、务实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医疗机构管理更加精细化,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落实,重大传染病防控有力有序,中医药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作为我市医疗卫生行业的主体和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重要机构,公立医院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医疗技术的创新、环境的改善、服务质量的提升及诊疗模式的变革,记载着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前进的历程。

医改之中,我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设计科学、目标任务明确,部门协调配合,重点改革落实到位,初步实现了群众负担不增加、医保基金可承受、医院发展可持续。医疗机构的医务性收入、可分配收入、家庭签约率、医疗救助力度、医保报销比例出现“五上升”局面;药占比、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药品收入、个人看病负担比例呈现“五下降”趋势。

40年砥砺前行,40年辉煌巨变。在继往开来的重要节点上,在护佑一方百姓健康的光荣使命中,公立医院集群的良好发展态势折射出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卓越成就。新的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卫计委的精心部署下,公立医院将在改革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全市人民铺就一条通向健康幸福的康庄大道。

增强医疗核心竞争力 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市中心医院(漯河医专一附院、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我市医疗卫生行业的龙头,在全市公立医院改革中首当其冲。

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卫计委的大力支持下,市中心医院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院职工,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贯彻实施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的战略目标,稳步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医院顺利通过中国医院竞争力五星级认证,成为河南省首家通过五星认证的医疗机构,标志着医院在专业化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改进、就医体验改善和精细化运营等方面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招才引智”取得明显实效,医院与英国爱丁堡大学丹尼波特签署的骨科专科培训基地项目被列为河南省9个现场签约项目之一;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首批赴美留学面试工作顺利完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落户医院,心血管内科王浩然博士科研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实现了医院国自然基金零的突破;漯河市首台3.0T磁共振顺利运行,为患者提供了更为精准高效的诊断。医院先后获批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国家心脏康复中心,漯河市妇产生殖遗传医院、漯河市心血管病治疗中心在医院挂牌。院领导班子连续两年荣获全市市直单位县级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一等奖,院长王海蛟被评为全国优秀院长,副院长杨秀慧被评为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先进个人,工会主席刘东亮荣登中国好人榜,医院卒中基地位列全国第28名……

发挥中医诊疗优势 引领全市中医事业发展

多年来,我市坚持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2017年,争取到国家中医堂建设资金180万元,对12家乡镇卫生院中医堂进行强化建设;评选出全市“第四批知名中医”和“第二批民间知名中医”;设立了500万元的学科建设发展基金,并对中医、妇幼保健等专科医院有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

作为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龙头单位、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市中医院以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以“医疗质量、优质服务、重点专科、科学管理、医院文化”为核心的“五大体系”建设,使医院整体实力快速提升,医院综合功能不断完善,技术水平、服务水平、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肛肠科、脑病科、血液病科在全省均有广泛影响,脾胃病、心血管疾病、脑外及普外手术、不孕不育、近视及眼病的治疗位居全市先进水平,已形成门类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学科群体。

市中医院以“双核心指标”考评为主要手段,持续加强中医医院管理,积极培育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临颍县中医院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核,舞阳县中医院完成二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及备案,稳妥推进中医诊所备案管理。

如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共享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近年来,市中医院引领我市中医事业不断创新发展,在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医疗资源共享等方面与5家县区级中医院、3家乡镇卫生院形成中医联盟,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有效推动了我市中医药工作全面融入全市健康事业发展和深化医改大局之中,为提高全市群众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加强医疗合作交流 靠大联强多元发展

市第二人民医院(市儿童医院)以强化学科建设,促进医院发展。医院实行“靠大联强,横向联合”的发展战略,凝聚医院核心竞争力。儿科、显微外科、肝胆外科、神经内科、眼科、康复科、心内科等科室分别与省内外知名医院签约技术支持,开通远程会诊通道,并邀请专家定期来院坐诊,同时组织医护人员到签约单位进行专科轮训。

该院以儿科专业为基础,成立了儿科医联体、儿童急救中心、儿童救护中心等,专科技术力量明显增强。长期以来,该院领导十分重视并不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为其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创造良机,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学习培训、在职进修、交流合作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中青年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通过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大力挖掘优秀人才,使其进入医院不仅能各展所长,在临床、科研中独当一面,并能引领学科发展。该院先后引进多名中青年优秀专家,使医院在肿瘤内科、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和康复治疗方面有了很大突破,同时先后选派医疗骨干到北京儿童医院、天津儿童医院、武汉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等进修,有效促进了该院乃至我市医疗行业技术的提高。

自2016年起,该院新门诊、病房楼启用,医疗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加之认真贯彻实施医改一系列措施,医院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能力显著加强,医疗服务质量日益提升。

目前,市二院有市级以上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9个,其中显微手足外科、儿科为河南省医学重点培育学科、市医学重点专科;肝胆外科、妇产科为市医学重点专科;神经内科、皮肤科、口腔科为市医学特色专科;中医针灸科、小儿康复科为市中医类重点专科。近年来,该院先后被评为全国诚信单位、全国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十佳”百姓放心医院、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青年文明号、河南省卫生系统首家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河南省医院管理年活动综合评价先进单位、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健康促进示范医院。

大力发展妇幼专业 全面保障妇幼健康

近年来,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坚持以公益性为导向,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持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运行效率的有机统一。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技术和保健服务的需求也呈多元化趋势发展,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守护群众健康,医院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方向,以建设健康漯河为目标,立足妇幼保健院之根本,在强化现有科室的基础上,围绕全生命周期管理,大力发展妇幼专业科室,同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就医环境,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和我市广大妇女儿童多层次的保健需求。

多年来,医院在承担全市妇幼保健方向的科研、培训、健康教育、生育指导等工作的同时,为社会提供全面医疗服务和疾病预防保健服务,先后荣获了省级文明单位、省“五四”红旗团委、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单位、市2017年度免费筛查民生实事“两筛”工作先进集体、市医改医管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构建骨科专科联盟 打造我市专科名片

40年峥嵘岁月,40年沧桑巨变。漯河医专二附院(市骨科医院、市五院)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紧紧围绕改革、创新、发展主题和全心全意服务人民健康的工作目标,历经组建扩张、人才引进、专科设立、技术创新等里程碑式的时刻,几代医者为学科发展呕心沥血、甘于奉献,逐步形成了“一专多强”、多科联动、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以仁心仁术造福一方百姓。

改革是医院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医改以来,医院强力推行绩效考核分配改革,执行以医院发展目标为导向、以医务人员岗位工作量为基础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按照全市统一安排,2016年11月21日零时起,该院执行新调整后的医疗服务价格,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采购实行两票制,并加入三明药品耗材招标采购平台,减少中间流通环节,药品价格明显下降。同时,该院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与全市57家各级医疗机构签订医联体协议,派出专家团队巡讲培训30多场,与全市及周边地区92家各级医疗机构签订医联体协议,与北京积水潭、北医三院等国内知名医院长期建立技术协作关系。

今年4月20日,由该院牵头的漯河市骨科专科联盟正式成立,联盟为切实整合全市及周边地区各医疗机构骨科优势资源,巩固漯河市骨科学科建设成果,提高学科整体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漯河市骨科创伤救治中心建设主体单位,市骨科医院对骨科亚专业进一步细化,新增骨七科(骨内科)和骨八科(小儿骨科、足踝外科)两个病区,总病区数由6个扩大至8个,专业组由7个扩大至9个,开放床位由220张扩大至300张。医院借助漯河市骨科专科联盟平台,不断加强联盟成员单位内交流合作,每周三下午举办骨科学术交流会,吸引联盟成员单位骨科专家加入。同时,鼓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和科研工作,漯河市骨科创伤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落户该院,借助该平台,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5项。

新时期,该院将更好地发挥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优势及带头作用,与各联盟单位加强学科建设,共同努力,团结协作,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形成“基层首诊、双向专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最终实现共同发展,提升全市骨科专业整体医疗水平,让群众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多学科协同发展 加大重点专科培育力度

医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反映了一座医院、一个地区医疗核心实力与服务水平的优劣,是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综合体现。

市第六人民医院专科培育建设方面成绩突出,微创外科、心血管内科被市卫计委命名为市级重点专科,肿瘤内科、儿童脑瘫康复科、妇产科被市卫计委命名为市级特色专科。在培育发展市级重点专科的同时,医院其他专科建设也整体推进,优势凸显,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为疑难肿瘤患者做出“终极诊断”的病理科,作为我市最早成立的临床病理诊断学专业科室和全市唯一的法医病理解剖学诊断的特色专科,已成为漯河卫生系统一张亮丽的名片;与患者同呼吸共命运的呼吸内科,有创呼吸机和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的应用,在慢阻肺并发呼吸衰竭的治疗上开创了新的高度;以治疗颈、肩、腰、腿疼痛为主的理疗疼痛科,其十多种先进技术对各种疼痛性疾病有独特疗效;神经内科(康复科)是以偏瘫后遗症等内科治疗和康复治疗为主的专业科室,在脑血管疾病诊治和肢体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的评估与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消化内科是以消化、泌尿系统及内分泌疾病为主的专业科室,拥有世界先进的OLYMPUS电子胃肠镜诊疗系统和14C、13C幽门螺杆菌检测仪等设备,糖尿病的诊治达省内先进水平,开展的无痛胃镜检查及“胰岛素泵”等治疗方法为患者所信赖。

特别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行,为该院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16年9月,市六院新病房大楼正式建成投用;2016年12月,该院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漯河市心血管病医院”;2017年3月,与北京安贞医院专家密切协作,相继开展了冠脉旋磨术、冠脉介入逆向疏通术、新型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等新技术,填补了我市介入手术相关方面的技术空白;2018年11月,成功通过“第三批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成为国家级胸痛中心。

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引领,深化体制创新,发挥我市作为国家级示范市的带头引领作用,巩固完善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加大示范攻坚力度,力争在基础性、关联性、标志性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全力推动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