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丹
“现在办啥事儿方便得很,居委会的同志也很热情,只要跑一次就可以了。”近日,在顺河街街道西楼后街社区,60岁的刘胜利感慨地告诉记者:“原来办老年证要去民政局,也不知道拿啥材料,现在办理流程、材料都清清楚楚地在阳光居务公示栏上写着,到居委会就可以办了。”
记者到顺河街街道采访,提到现在实施的“阳光居务”建设,社区居民无不伸出大拇指,对居委会阳光透明的办事程序频频点赞。“变化很大,惊喜很多,啥事咱都清楚,大伙办事儿更方便。”建西社区一位阿姨说。
今年全市深入推进 “阳光漯河”建设工作开展以来,顺河街街道党工委以为民、务实、清廉为目标,全力实施以明权清单化、用权规范化、监权透明化为核心的“阳光居务”建设,加大公开力度、拓宽监督渠道,确保基层小微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程序公开 规范用权
“低保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儿,今年新政策出台后,我们辖区对低保对象进行重新界定,最终低保户由原来的526户降至现在的112户,辖区每个月低保金也由原来的50多万元降至5万多元,其间没有发生一例因为觉得不公平而闹事儿上访事件,这主要得益于规范的‘四议两公开’办事程序。”顺河街街道民政办主任李俊超说。
知情权亮给群众,议事权交给群众,今年7月份,低保新政出台后,各居委会迅速召开会议并通过公开栏、公众号广泛宣传,严格按照先由本人提出申请,再经“四议两公开”程序形成决议,结果在公示栏和“阳光漯河·源汇”网站进行公示,没有异议后报民政部门的程序进行,彻底把“底儿”交给了群众,把权力还给群众,从根本上铲除了“人情保”“关系保”的滋生土壤。
“推行‘阳光漯河’建设,就是要通过全面的公开、规范的程序、广泛的监督,使梳理公布的基层权力清单成为村(社区)干部正确履职尽责、服务群众的‘行动指南’。”李俊超深有感触地说,正是街道党工委对“阳光漯河”建设工作的各项标准、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对随意简化程序、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坚决“亮红灯”,才使辖区真正形成了工作规范、干部清白、群众满意的良好局面。
构建体系 全民监督
“很多村(社区)级违纪案例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存在监管缺失、村(社区)干部个人说了算、公开不到位、群众不知情等因素。”建西社居委主任梁三阁认为,全民监督既能给干部以约束,也是对干部的保护。
村(社区)监委会监督、分包社区干部监督、街道纪工委监督、社会监督形成合力、共同运行的监督模式是顺河街街道“阳光漯河”建设深入开展以来的重要举措,这些举措使社区的大事小情都公开晾晒在监督阳光下而深入民心。顺河街街道以换届年为契机,严格按照资格标准和选举程序选任监委会主任,并聘任为纪检联络员,对居委会各项事务全程参与、全程监管,真正解决广大群众想参与没渠道、想表达没人听、想监督没手段的问题;分包社区的班子成员或科级干部监督,要求凡是涉及社区重大事务的会议,分包干部必须到场指导,及时纠正错误问题,认真解答群众疑问;街道纪工委监督,采取不定期的抽查方式,查看工作落实情况、收集违纪违规线索、带领干部学习提升,确保各社区监委会充分发挥作用;社会监督,对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除了公示外,还要在“阳光漯河·源汇”网站、各社区“阳光公众号”上进行公开,确保群众随时随地能监督,彻底消除监督的盲区和死角。
通过“阳光漯河”建设工作的开展,社区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得以充分发挥,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效提升了基层民主治理能力,大家对街道、社区干部更加信任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事业和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