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育新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105路公交车司机将行动不便的老人背下车;寒冷冬天,热心市民给辅警塞吃的,感谢他辛勤的工作……回首2018年,留给我们的感动真的是太多太多,这些感动的背后折射的是全市市民素质的逐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2018年,我市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
注重典型示范带动。持续深化“十佳市民”评选活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学习评选活动,我市连续5个月有7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漯河好网民”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4亿人次,居全省第一位。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传承好家风 共建文明城”“读经典书籍 做时代新人”读书征文和全民阅读等系列活动,我市培育时代新人的经验和做法——《“听说读写展”培育时代新人》被中宣部主管的《时事报告》杂志《交流与思考》栏目刊登。
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坚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大力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开展好媳妇、好公婆、文明户评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争做好事、当好人,有效提升了乡村文明程度。
兴文化
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
2018年,全市文艺创作成果丰厚。电影《二师兄来了》荣获2018中国国际青年电影展“最具号召力奖”,歌剧《东方魔笛》、广播剧《苏醒的土地》入围2018年度中原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重点项目;电影《博士还乡》《白发娘亲》举行首映礼,长篇小说《沧海残阳》举行首发式,图书《记忆中原丛书——字圣故里》顺利发行;全年评出市级文艺精品67部(首)。
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组织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300多场次,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各类节日,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推进“百姓文化漯河云”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在线注册用户超过2.6万人,线上交易额12.7万元,被确定为全省四大运行中心之一。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力。组织“中原文化大舞台”剧场演出48场,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43次,戏曲知识进课堂38次,组织开展豫剧名家李树建“中华美德三部曲”全国巡演(漯河站)、漯河市传统艺术古筝、古琴专场音乐会等活动。
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加大文化企业招商力度,争取省级高成长服务业扶持文化产业项目资金150万元,举办文化产业项目招商推介会,舞阳农民画院与深圳惠声惠色艺术品有限公司成功签约。
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城市展示馆、市博物馆、市图书馆等相继开放,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成比例达88%,其中贫困村已全部完成,居全省前列。
展形象
漯河知名度影响力大提升
立足漯河特色,讲好漯河故事,传播漯河声音,努力让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漯河。
认真谋划选题,邀请中央、省级主流媒体走进漯河,讲漯河故事,传漯河声音,展漯河形象。成功推出“2018全国最美孝心少年”李婧源、特警王培、民警陈晓磐等“网红”12个,被誉为“感动中国的漯河网红”,其中王培的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连续报道。在中宣部、省委宣传部安排宣传的我省7名公安民警典型中,王培、陈晓磐入选其中。《汉字名城 字说漯河》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国庆期间,组织拍摄的漯河版《我爱你中国》《漯河公交快闪迎国庆,群众同心高歌颂祖国》等视频短片,在优酷、腾讯等平台、“两微一端”转载转发,一度刷屏,成为宣传漯河的亮丽名片。
成功推出微视频《漯河一分钟》,全面展现漯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点击阅读量达1500多万人次,其中在腾讯、优酷、秒拍等全网播放量居全省第一。
据统计,2018年我市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发稿4600余篇(条),其中在中央电视台发稿31条。
新年开新篇,击鼓又催征。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必将以更大的担当和魄力,改革再出发,奋进新时代,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以新的气象、新的作为,与全市人民一起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使命、无愧于人民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