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3月6日 星期

76岁老太凭借“民间女红”走上脱贫路


刘桂菊的绣品。

■文/图 本报记者 张俊霞

近日,记者在郾城区新店镇采访时,听说该镇薛庄村76岁老人刘桂菊凭传统手工技艺“民间女红”走上脱贫路的故事,便慕名前往采访。

当记者走进刘桂菊老人家的院子时,只见老人正坐在堂屋门口的小凳子上做绣花鞋垫。刘桂菊高兴地说:“没想到俺50多年前学的手艺现在还能派上用场,贴补家用。”

刘桂菊拿出来自己做的虎头鞋、猫头鞋和多款绣花鞋垫,让记者大开眼界。件件都是老人自己裁剪布料、设计图案、调配花色后一针一线缝制的,鸳鸯戏水、发财葫芦等“民间女红”元素鲜明。

刘桂菊原本有一个美满的家庭。2011年,儿子突发脑梗去世,当时大孙子才3岁多,小孙子1岁多。“后来,儿媳妇改嫁,老伴儿身体也不好,我整天都在哭,感觉日子没法过。”提起当年,刘桂菊的眼眶又湿润了。“俺能坚持到今天,多亏了共产党的好政策,多亏了党的好干部。”她告诉记者,儿子去世后,村里、镇里的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经常到家里了解情况,帮忙申请各种救助,逢年过节还送来慰问品。

在近年来持续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中,镇、村干部发现刘桂菊有“民间女红”手艺,就鼓励她发挥特长,传承传统工艺,同时贴补家用。对刘桂菊老人的绣品,郾城区文化馆馆长李大华说:“刘桂菊的绣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除了纯手工制作外,她还自己设计图案,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像制作百家衣、九鸡褴衫等手艺,目前已濒临失传,但刘桂菊都会。”郾城区文化馆近年来收藏了刘桂菊的数十件绣品,并多次邀请她参加区里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驻薛庄村第一书记郭红福说,近年来,在各项扶贫措施的帮扶和各级干部的支持下,刘桂菊一边照顾家人,一边做女红,家庭收入逐渐增加,一家四口于2017年实现脱贫。如今,老人的两个孙子一个已上初中、一个正上小学。

谈到今后的生活,刘桂菊说:“俺不能总是靠政府救济。只要我还拿得住针线,就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供孙子好好读书。”让刘桂菊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绣品已远销到陕西省,远嫁四川的女儿也开始跟她学习女红技艺,还帮她张罗网上销售绣品。刘桂菊说,她对今后的日子更有信心了。

刘桂菊的女儿正在跟她学习女红技艺。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