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志勇 周鹤琦
从一个脏乱差的“问题村”到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社区”,从一个只有200多户居民的近郊村到远近闻名的“明星社区”……短短几年时间,经济技术开发区湘江路新区王庄社区华丽逆袭,社区党支部也先后获得河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漯河市“优秀基层党组织”等众多荣誉称号,党支部书记、社居委主任孙玉枝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
“幸福社区”幸福在哪儿?“明星社区”是怎样炼成的?近日,记者走进王庄社区,试图破解它的“逆袭密码”。
“党建引领、廉洁奉公、社会共治、和谐发展。”一进王庄社居委大院,一行醒目的红色大字便映入记者眼帘。在随后与王庄群众的交谈中,王庄社区党支部践行为民宗旨、激活社区发展“活水”的不凡历程渐渐展现在记者眼前。
将记忆拉回2012年,先看王庄社区党支部上任伊始的“三把火”——
重新评定低保户。将此前透明度不高、公正度欠缺的低保对象全部取消,先后召开四次全体村民大会,当场投票、当场公布,并公示半个月,重新认定低保人员。
重新划分田地。两个月的时间,全村93.25亩土地重新划分完毕,干成了村民抱怨多年没干成的事。
盘活集体经济。将村集体门面房租金涨上去,村里也建起了卫生室,以前征地费用全部落实到位。
“老百姓说哪儿不好,咱就打开天窗说亮话。有问题,一个字——改!”
三次力排众议,王庄社区党支部烧旺了“三把火”。渐渐地,群众抱怨声不见了,村里响起了一个声音:“这届党支部真是实实在在为咱办好事的,干得真不赖。”
听到群众的肯定之声,党支部的干劲更足了。他们一头扎进群众堆里访贫问苦、解决村民实际困难;一步一个脚印,为村民谋实实在在的福利。
王庄社区3条主街多年失修、坑洼不平,刮风漫天尘土,下雨一身泥;十多条背街小巷没有排水沟,整天污水横流;群众家院子大门外的门台和小菜园占据公共道路,村道拥挤杂乱。孙玉枝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召开“两委”会议和党员会议,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党员干部先捐款,带动大家集资修路。短短一个多月时间,200多户群众捐款十万余元,工程如期开工。此后,孙玉枝和党员干部带头砸掉自家大门外的门台、清理小菜园,配合施工队工作。施工队修到哪儿,孙玉枝就带着党员干部跟到哪儿,问题就在哪儿解决。很快,王庄不但修好了3条主干道,还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户门口,每条背街小巷都装上了路灯。
改变,要改就改彻底。为彻底治理王庄社区脏乱差现象,孙玉枝可谓费尽了心思。她带领党支部成员挨家挨户劝说,扒掉了二三十户旱厕,建起了水冲式公共厕所;把村西头有名的垃圾坑填埋,并在此建起了文化广场;通过铁路部门协调资金,把原来坑洼不平的银河路重新硬化,安装了路灯;粉刷墙壁3000多平方米;对排水沟清挖一遍,更换损坏的排水沟盖板,全体党员干部利用晚上下班时间,带领家属把水泥盖板一块一块安放在排水沟上……短短两年多时间,王庄社区治理污水坑、垃圾场近900平方米,硬化背街小巷6800平方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美丽家园,既要“外在美”更要“内在美”。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王庄社区制订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定期开展“好媳妇”“好公婆”“五好党员”和“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涌现出冯爱仙、徐丽云等一大批孝老敬老典范,让社区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处处受到尊敬、时时得到关爱。在模范的带动下,王庄社区文明守礼、孝老爱亲蔚然成风。
看到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笑在脸上喜在心头,自发成立了义务保洁队、义务治安队。
环境美起来,腰包也要鼓起来。王庄社区立足近郊优势,大力发展集体租赁经济。从集体经济为零到如今的年收入50万余元,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年底福利人人有份,村民待遇逐年提高。
支部给力,家美民富,在王庄社区,获得感、幸福感不再是美好的愿景,一切都真实且触手可及。王庄社区也成了组织认可、群众称赞、远近闻名的“明星社区”,引得八方宾客竞相来“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