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19年6月27日 星期

“转”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我市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张晓甫 通讯员 李永博

双汇冷链物流配送

南街村高效蔬菜园区

平平食品生产线

漯河市30万亩高标准优质粮田

临颍县20万亩小辣椒生产基地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两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作为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抓手,通过调结构、提品质、转动能、促融合,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着力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实现了“结构、质量、速度”三者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发挥的发展之路。

201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99.98 亿元,同比增长4.1%;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突破9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比达到4.5:1,高于全国、全省水平近1倍。我市先后获得“全国主食产业化工程示范市”“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双试点市”“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市”“河南省食品工业基地市”“河南省无公害食品基地”等荣誉称号。

调优种养结构

夯实转型升级基础

近年来,我市围绕“四优四化”(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目标,狠抓种养业结构调整,促进稳粮增收,提质增效。

稳粮增收调结构,着力抓好粮食生产。认真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全市已建成高标准粮田141.35万亩,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8%,居全省第二位。粮食平均单产447公斤,居全省第三位。

提高品质调结构,加快优质小麦生产。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加快小麦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引导雪健实业、石磨坊面业等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生产,实施优质小麦集中连片种植,重点发展强筋、弱筋小麦,实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2018年,全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02万亩,同比增长34.2%。

立足特色调结构,加快优质花生、大豆生产。积极调减籽粒玉米面积,不断扩大花生、大豆种植面积,在召陵区、舞阳县积极发展优质花生种植面积25.02万亩,同比增长34.3%;优质大豆种植面积64.67万亩,同比增长27.1%。

发挥优势调结构,加快优质小辣椒、食用菌生产。依托临颍县小辣椒产业发展优势,鼓励和引导农户发展小辣椒种植,全市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临颍县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辣椒生产基地。舞阳县培育大型省级食用菌龙头企业2家,在孟寨、九街、保和、文峰4个乡镇建设5个食用菌产业扶贫园区,去年,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720万平方米,“舞阳香菇”自2015年起连续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带动全县2158户贫困户持续增收脱贫,发展经验先后被《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报道。

突出亮点调结构,扎实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引导和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一批标准高、环境优的美丽生态牧场,全市建成美丽牧场23家。创新发展思路,推进土地节约、资源节约的楼宇养殖场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3家。瞄准中高端消费市场,积极探索“桑叶种植-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门店专营”全链条的桑叶喂养模式,发展蛋白桑种植基地3200亩,年出栏桑叶喂养生猪30万头。

育强龙头企业

壮大转型升级主体

龙头企业、产业化集群和产业化联合体是农业产业化的三种业态。近年来我市大力培育这三种业态,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壮大了转型升级主体。

做大做强龙头。大力实施“十百千”亿级及产业集群培育、小升规培育、小升高培育三大工程,全市培育出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企业1家、超10亿元的企业5家、超亿元的企业36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68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42家、市级121家。

推进集群发展。积极引导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中国食品百强工业园和临颍休闲食品产业园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3个,漯河千亿食品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重点产业集群。率先在全省启动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工作,培育出雪健粮食、双汇肉制品、联泰休闲食品等1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总数居全省第二;联合体内各经营主体相互协作,年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直接吸纳农民就业5.5万人,带动20万农户增收致富。

强化示范带动。筛选双汇、平平、三剑客等一批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化、绿色化、企业技术“三大改造”,示范带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充分发挥双汇集团、南街村集团作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的示范作用,借鉴联泰食品打造“河南省智能制造试点车间”的成功经验,大力实施“企业上云”行动,实现基础设备资源上云、信息化平台上云、业务应用上云、工业产业上云。

注重质量提升

强化转型升级支撑

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线。我市以开展全国综合标准化改革试点市创建为契机,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突出品牌培育、质量监管、绿色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品质水平,为转型升级提供了“质量支撑”。

突出标准引领。我市在全国率先设立市长标准奖,以标准化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做法受到国务院表彰。先后主导起草了20多项省级标准,制订种植养殖业地方标准248项,农(畜)产品、水产品市级地方标准61项,建成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8个,无公害农业标准化覆盖率、生猪规模养殖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到126个、绿色食品19个、有机农产品2个,“临颍大蒜”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漯河麻鸡”成为全省首个获得国家畜牧地理标志的产品。制订了食品生产加工标准88项,参与制订与食品有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达到39项。

突出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化肥、农药负增长行动,加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提高0.8个百分点。加强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7%,高于省定目标12.7个百分点。整体推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舞阳县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临颍县成功申报2018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

突出质量监管。建立健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实现肉类蔬菜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立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龙头、县检测中心为骨干、乡镇区域农技推广服务站为基础、生产经营企业质量安全检测室为补充的四级检验检测体系。目前,已建成328个涉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和站点,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

突出品牌培育。持之以恒实施“漯河制造”品牌战略,培育出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河南省著名商标64个,河南省名牌产品27个。“漯河辣椒”入选省区域公用品牌,“金麦香”麦芽、“三只狐狸”葡萄、“小村铺”有机萝卜、“沙澧春天”果品等8个品牌入选河南特色农产品品牌。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猪肉制品知名品牌示范区”今年有望通过验收。

坚持融合发展

补齐转型升级短板

近年来,我市站在全产业链的角度,“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引导前端种植养殖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注重后端加工、营销、旅游、文创等功能的融入,实现良性融合发展,补齐转型升级短板。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日产休闲面制品3500吨,其中麻辣面制品、火腿肠、冷鲜肉单品产量等均居全国第一;产品涵盖15个大类、50多个系列、数千个品种。我市年屠宰生猪2000万头,占全省的30%;年产肉制品300万吨,占全省的40%,火腿肠、冷鲜肉产销量全国第一。围绕做大面制品,全市年粮食加工量达600万吨,居全省前列;年产各类饮料150万吨,居全省第一。围绕做特果蔬产品,年产蔬菜274.2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1055公斤,是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的1.5倍,漯河成为蔬菜类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支持各县区在城市近郊区域,积极发展集科普展示、观光采摘、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精品园区、示范园区,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全市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05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营业收入同比均增长20%以上。南街村生态园、沙澧春天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被命名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历史古村。

大力发展农业现代物流。积极推进农产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建成了伊诺中原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豫中南果品蔬菜批发市场等一批品类丰富、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专业批发市场达50多个,从事农副产品购销活动的中介组织发展到1500多家,经营活动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大力推动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培育出全国10强冷链物流企业双汇物流、大象物流和全省第二大口岸豫南陆路口岸,年农产品和食品物流货运总量200多万吨、居全省前列,漯河成为全省物流核心圈三大物流集散地之一。依托临颍县小辣椒种植优势,建成了临颍县辣椒产业园,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辣椒贸易中心、定价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依托中国(漯河)电子商务产业园常年举办“天天食博会”,该平台拥有近200万会员,3万家终端商超覆盖全国12个省份,鼓励企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双汇集团与京东生鲜联手推出“筷乐亿家”电商平台,在天猫上线官方旗舰店,卫龙商贸、三剑客奶业被确定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食安天下电子商务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对手撕面包、手抓饼等产品包装、规格方面的个性化需求,采取“先款后货”订单模式,组织企业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手抓饼、手撕面包年网上销售额达1亿元。

强化服务保障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坚持把服务保障作为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助推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

强化政策扶持。我市先后出台《漯河市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年)》《关于漯河市中国食品名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加大资金支持。设立1.1亿元的企业信贷周转基金,累计为23家企业,发放信贷周转资金2.2亿元。成立总规模10亿元的食品产业投资基金,为5家企业提供了9300万元的资金支持,争取到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专项资金4000多万元,扶持壮大了双汇集团、联泰食品、中大恒源等20多家龙头企业。近年来,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壮大。

搞好服务指导。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亲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建立服务企业周例会制度,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精准服务,在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审批、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真情真意为企业解决困难。2018年以来,市级召开服务企业周例会48次,研究解决企业难题141个;县区召开周例会212次,研究解决企业难题455个。积极组织金融部门与有贷款需求的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率先实施股权质押、商标权抵押制度,帮助133家小微企业担保融资43.83亿元,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注重借力发展。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机遇,以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为主阵地,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美国嘉吉、可口可乐、中粮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15家,引进外资额的一半以上来自农产品加工企业,漯河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业基地。

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