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观点·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7月11日 星期

窗外有风景


■杨晓曦

《落花赋》中,作者把小院里的边边角角,但凡带点泥土的地上都安排了一众植物,甚至在宽20厘米、长200厘米的一匝泥土上也种植了一畦朱顶红。于是,窗外热闹非凡。

窗内的人一年四季可以随时驻足窗外,翻土施肥,间苗浇灌,之后,便有了检阅窗外一众植物的资格和雅兴。看朱顶红头顶火炬热热闹闹,赏秋菊在竹篱边嫣然伸展,品草兰暗暗浅浅幽香,观竹影横斜于窗上,想自然的造化,悟众生生存智慧。此情此景,像桃花源,却偏偏不在世外,就在城市一隅。

这倒也不算是太新奇,新奇的是他能看到月影梧桐成梅影,能听出风拂竹丛生泉声。他能晴天临窗赏流云诗情潮涌,他能雨夜倚枕听秋雨滴梧桐赏琵琶琴韵,太多浓得化不开的诗情画意。

新奇也就罢了,偏偏他又翻出来新花样,看落花飞舞感受到的不是落花有情流水无意的失落。

古往今来,以花喻人的诗词、文章很多,多以为时光流逝,红颜老去,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比如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比如晏殊的“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比如李煜的“林花谢了春红,匆匆太匆匆”,再比如黛玉葬花时“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伤感,再比如辛弃疾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等。多是伤春悲秋的情绪。但是《落花赋》就不一样了,作者看到的是落花化泥更护花的豪情,悟出的是“有花堪折直须折,莫等无花空折枝”劝君珍惜时光、善待时光的正能量。即使已少年不再,那又如何?

何妨吟啸且徐行!毋论顺境逆境,沿着《落花赋》的四辑脉络,看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豪迈前行的踪迹:“落花之美”里,他悟出珍惜岁月的道理,用诗词用书信和老友唱来酬往,述说含饴弄孙的乐趣,述说多姿多彩的生活,认真耕耘退休后的岁月流年。并且,我从他在恩师——中国新闻理论教育界泰斗级教授甘惜分患病之时,不忘赠送书册长卷,带病写字,坚持自己亲自邮寄的回忆中,读出了作者一贯做人风骨的形成轨迹。“雪泥之痕”里,作者多次带领各地都市报的编辑们,足迹踏遍中原大地考察采风,以文化的眼光呼吁保护文化遗存,从中看到他高深的文化素养,这种素养更是一种高瞻远瞩的眼光。“雨月之韵”里,他听茶、赋月、串街、说巷、品花、赏闲,尽情尽意地热爱着、分享着美妙的生活感受,发人深省。“临窗之思”里,他砚边悟道,反刍阅历,总结人生,让记忆回甘,让友情回甘。诸事回甘,呈现诸多美好。他很充实,没有时间感叹夕阳的寂寥落寞,也不可能去感受这些,他有的是生活智慧,让生命每一个阶段都灿烂得像花儿开放一样。

手捧王继兴老师的《落花赋》,我惊讶于他深厚的哲学知识,惊讶于他对芸芸众生豁达的认知态度,更倾心于他书本里接地气的烟火味儿。

很长一段时间,我纠结于读书的意义所在,我已经过了通过读书考文凭,以获得更多生活技巧谋取功利的年龄。可是,不求功利,只用来提升自我生命质量的阅读又是什么?我在这本《落花赋》里面找到了答案:读书,就是读心!从书本里读懂作者的心,读懂世人的心。从众心中悟懂自己的心,滋养自己的心,让心有动力,有风向标。

通过《落花赋》里那些林林总总的事情,能够呼吸到泥土的气息,植物花草的气息,甚至能呼吸到灶台上烟火的味道。这才是生活的味道,是人间的真味,是真性情流露出的人情味儿。这些味道能迎合世上一切生活习性,这些味道,需要有情商又有格局的高手才能调配。

《落花赋》通过一件件事,思考了众多困扰人生的问题,给了读者一个智慧适当的答案,形成一个强大的气场,感染震撼着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仿佛能感受到王继兴老师那平静祥和的目光,以及他不疾不缓行走人生的铿锵脚步。

《庄子·齐物论》中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说的是万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存在根据,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我们需要接受包容。也就是说,这个世界绊住我们双脚的,困住我们心门的,不是客观的外在条件,而是自己的内心。说到底,人生就是自己与自己的较真。

《落花赋》记载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一种强大的正能量,那就是平静、适应、展望。这种能量像一扇扇透着明亮灯光的窗口,有目光从上面划过时,就会被点亮,变得柔软坚定,充满爱意。这本书看似在不紧不慢地述说着一位知识型老人的退休生活,其实是在教大家一种生活技能。掌握了这种技能,才能让骨子里的知识和文化与生命、与岁月融为一体,才能像王继兴老师一样,琴棋书画诗酒茶,风花雪月度年华,才能让生命更从容,让心灵更加丰盈。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莫等闲,自己把心窗打开吧,窗外风光无限!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