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8月16日 星期

重温郾城受降历史

主讲人倾情讲解。
认真聆听的武警官兵。

■文/本报记者 左素莉

图/本报记者 焦海洋

2019年8月14日,由漯河市社科联和漯河日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原大讲堂·沙澧讲堂走进武警漯河支队,邀请市博物馆副馆长、省文史撰稿员赵永胜以《抗战胜利郾城受降事件漫谈》为题,讲述1945年前后,发生在漯河大地上的与郾城受降有关的历史事件。

漯河人民谱写壮丽抗日画卷

1944年5月2日,日军攻陷了临颍县城。临颍、郾城、舞阳县城先后沦陷后,富有反抗精神的漯河人民面对侵华日军的野蛮暴行,纷纷奋起反抗。他们有的参加抗日游击队,拿起武器,同侵华日军进行武装斗争;有的截军车、抢军械,配合抗日游击队的抗敌斗争;有的自发行动起来,拿起大刀和斧头,同侵华日军展开英勇搏斗……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人物。

1944年5月的一天夜晚,支天雷怀揣一把斧头,与潘勇亮出了城,在城北门外遇到一辆日寇军车。支天雷发现汽车车厢里只有一个日本兵,恰好这时汽车上坡、车速减慢,支天雷、潘勇亮趁机跃上了汽车。那个日本兵还没有反应过来,支天雷的斧头已经砍了下去,日本兵应声倒下。司机听到车上有声音,拉开车门探头后看时,支天雷的斧头又狠狠地劈了下去,司机也立时毙命。

1944年5月11日上午,驻扎在京汉路沿线的两名日军到老应村逼粮要款。在一户农家欲行不轨时,被随后赶来的村民逮个正着,几名村民收了他们的枪,并将尸体拉到拐子坑边上,用石碾子坠住腰,沉到了深坑里。第二天一大早,一队日军包围了老应村,日军又在村内放火,整个村子成了一片火海。凶残的日军架起机枪,准备将全村群众全部枪杀时,两架飞机由南朝北飞来,日军慌忙收兵,数百名群众才得以死里逃生。

抗战时期,郾城一带还活跃着一支扒铁路、割电线、炸桥梁、截军车,令日本人闻风丧胆的地方武装,这支队伍就是蔡永令任队长的郾城抗日游击队。

抗战胜利后河南设两个受降点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原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国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冈村宁次双手捧接投降书,签上“冈村宁次”四个字,然后盖章。

1945年8月26日,芷江会议之后,何应钦根据蒋介石的指令,发布命令,根据当时抗战国军战区的划分,将中国战区划分为16个受降区、100处缴械点,河南境内有两处。之后,将河南境内第一、第五战区的受降区域、受降地点进行了明确划分。第一战区的受降地点后改在郑州,接收地区包括郑州、开封、新乡;第五战区接收地区为南阳地区、许郾地区,受降地点在郾城。

为什么选取郾城作为受降之地?一是日军第12军115师团于1944年7月在郾城组建成立,并以郾城为115师团司令部所在地,南阳、方城、信阳、驻马店、周口、许昌、郑州等地日军均由此地日军管辖。二是郾城自古就是战略要地,沙河颍河航运通江达海,京汉铁路从境内穿过,召陵会盟、郑武公灭胡、刘秀郾城搬救兵、裴度韩愈郾城讨伐蔡州叛乱、岳飞郾城大捷、冯玉祥郾城招兵等等均在此处发生。

郾城受降

1945年9月19日,漯河镇像过年一样,张灯结彩,街道提前被清扫得干干净净,并开始加强警备。9月20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晨曦初露,漯河镇内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戒备森严。

上午8时左右,日军投降代表先期到达山西会馆(现漯河二中),在旁边等候。10时左右,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第22集团军司令孙震和美国顾问等出席受降仪式。日军第12军司令官鹰森孝中将步入会场,向中美官员行鞠躬礼。

受降仪式开始,鸣礼炮18响,刘峙代表中国和美国顾问讲话。刘峙宣读《太平洋战区盟军统帅部降字第1号命令》,大意是,本司令长官奉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兼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一级上将转奉太平洋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命令,本司令长官负责中原区(襄阳、南阳、许昌、漯河、商丘等地)鹰森孝军团受降和接收任务。等因奉此,该军团人员、马匹、车辆、武装、弹药、仓库、粮秣以及各种军用物资造册清点,不得有所损坏,此令。

鹰森孝听完后,起立,表示完全接受,并代表第12军及其部属115师团、92混成旅团和第13警备队等共31560名官兵双手献刀以示投降,然后在投降书上签字,表示无条件投降。在投降书上签字后,鹰森孝摘下军帽,向后连退三步,向主席台连着鞠了9个躬,并把佩挂的指挥刀双手举过头顶交给了刘峙,以示缴械投降。

接着,刘峙、美国顾问代表相继签字,接受投降。随后,刘峙等离开会场,受降大典宣告结束。整个受降仪式进行近一个小时。

修建抗战纪念碑——受降亭

当年,郾城民众为了铭记日军投降这一重大事件,教育子孙后代勿忘国耻发奋图强,自发要求修建碑亭。在第二次汇报会上,刘峙提出“中国受降乃永垂千古之盛事,应当勒石记功,以昭久运”。与会人员无不附声,遂决定筹资选址,建受降碑、亭。因郾城第一名胜古迹“龙塔古篆”雄伟典雅,他们遂决定按“龙塔古篆”四方形的保护亭样式建亭,确定《受降亭》《抗战祝胜词》《建亭记》《刘司令长官郾城受降记》四篇文章。

此亭或1947年、1948年初毁于战争,或是大炼钢铁期间被毁,或是“文革”期间被破坏,或是火车站改扩建被埋于地下。

1982年7月,源汇区文化馆两位工作人员在火车站等火车时,看到漯河火车站附近的军供站洗衣池内(人民路铁路涵洞南边)放了几块残碑,主碑上“受降亭”及上下款十分清楚,工作人员对残碑进行详细调查后,证实这一块主碑和大半块残碑正是当年受降亭里的遗物,就立即运回文化馆保存。可惜,另两块主碑和半块残碑至今还没有下落。

受降亭主碑现在陈列于中州抗战纪念馆。开源集团又复建了受降纪念广场和受降亭。重建受降亭,对于展示中华儿女艰苦卓绝的英勇抗战历史,缅怀抗战先烈的丰功伟绩,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鞭策子孙后代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有着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也为民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武警漯河支队副参谋长卿军说,听了这场报告,官兵们受到了抗日历史文化教育,加深了对驻地文化的了解,对激发官兵的练兵热情,强化强军责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做有文化的军人,才能真正担当起强军重任,才能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