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旭
2008年,23岁的郭程昊成为一名教师。当他第一次走上讲台,面对一张张懵懂而充满求知欲的面孔时,他立下志愿,要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为祖国培养一代新人。11年过去了,他践行自己的承诺,收获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走上讲台,才体会到当教师不易
郭程昊先后实习、任教于郾城区第一实验中学、裴城镇初级中学、城关镇初级中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他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11年的寒来暑往,他培养出了成绩优异的“尖子生”,也教导过许多调皮的“捣蛋鬼”,但每每回忆起来,孩子们在他心里都是一样的可爱。郭程昊所做的,就是教给他们知识、陪伴他们成长,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郭程昊向记者谈及,他在学生时代只觉得老师是个令人向往的职业,直到自己成了教师,才知道教师工作的不容易。那是什么激励着郭程昊始终如一地忘我工作呢?他告诉记者:“教师首先要有一颗平凡心。当走上讲台面对学生的时候,你会感到肩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是责任心。平凡心、责任心和想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事业心推动着我努力工作,也给了我不知疲倦的力量。”
做好自己,再引导学生进步
郭程昊明白,要想教出好学生、带出好成绩,老师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自我提高。
“担任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多年,我始终努力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特别是在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老师必须先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把学生带进门、带上道。”郭程昊告诉记者,“我坚持学习的时候有计划、有记录,并且在教学中有实践。”在教学实践中,郭程昊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待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会启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思考能力,对待成绩落后的学生,他则更注重给予他们爱心、耐心和信心。“教学方法虽因人而异,但老师对每个学生的爱是不应有差别的。我在班级管理中注重让每个人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大家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每个人都挖掘出自己的价值和潜能,对消除厌学情绪、激发学习动力很有帮助。”郭程昊说。
创新方法,让学生“吃饱吃好”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郭程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常常向老教师请教,并在各种教学刊物中寻找答案。他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致力于分层教学实践。所谓分层教学,就是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对于尖子生,他注重讲解知识的联系,运用变式教学开发逆向思维,迎合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使尖子更尖。对于学困生,他注重“双基”的落实。对不同的学生他采取作业面批、个别辅导、情感鼓励等方法,使他们体会到分层不等于被放弃,而是有针对性地提高。这种做法增强了各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提高明显。
有耕耘就有收获。凭着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懈的努力,郭程昊所教数学学科的成绩在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平均分都名列前茅。近年来,他发表的论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浅谈数学教学中差生的转化问题》等屡获市级一、二等奖。讲授的《数轴》《弧长和扇形面积》《一元一次方程》等课程多次获郾城区优质课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