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卫生健康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9月11日 星期

坚守初心才能走得更远
——记市优秀援外援疆医师 市三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王银浩

■文/图 本报记者 刘彩霞

在全市中国医师节表彰大会上,市三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王银浩荣获“优秀援外援疆医师”荣誉称号,并作为代表发言。对他来说,身为众多援疆医疗战线上的一员,这段难忘的援疆经历将激励自己牢记使命,坚守工作岗位继续奉献光和热。

满腔热忱

倾授技术

2014年3月,王银浩受市委组织部指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人民医院参与为期一年半的援疆任务。伊吾县人民医院担负着全县两万多名各族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重任。由于多种原因该院基础设施差,医务人员短缺,医疗力量相对薄弱。

初到医院,王银浩虽然饱受嘴唇干裂、鼻腔出血以及高原反应的折磨,但他还是以最快的速度调整身体,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工作中,他发现该院一些医务人员对急救设备操作不熟练,甚至连简单的铲式担架及车载心电监护仪都不会使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时慌乱无序。王银浩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责无旁贷地担负起院内培训工作,参与对住院患者的查房和对低年资医生的临床代教工作,通过传、帮、带,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临床经验、诊疗技巧传授给当地医生,为他们以后成为技术骨干奠定良好的基础。经过专业的指导,当地医生很快学会急救设备的操作,掌握了急诊急救的基本技能,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为了方便联系,王银浩的手机保持24小时待机并把手机号公布于众,很多当地老乡都记住了他的电话号码,遇到问题就打电话咨询。有次冬日深夜,睡梦中的王银浩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一名维吾尔族同胞因高烧不退、出汗太多出现了休克症状,家人急忙打电话求助。王银浩迅速穿好衣服赶到他们家,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那晚是我第一次体会到边疆冬夜刺骨的寒冷,也是从那晚开始,深夜紧急工作贯穿我援疆工作的始终。”王银浩回忆说。正是因为他总是随叫随到,被当地群众授予“专用家庭医生”这一称号。

由于当地汉语还不是很普及,与当地老乡交流需要有人翻译。王银浩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当地简单的生活语言,以便更好地解答患者的疑惑。每当患者和家属听明白治疗方法后,都会对王银浩竖起大拇指,嘴里不停地念着“亚克西”(意思为好、棒、优秀),自豪感和认同感令王银浩觉得自己每天的工作都很有意义。

特殊经历

至今难忘

在伊吾县这个美丽的边陲小城,尽管当地风景壮阔秀美,却也有无法预估的极端恶劣天气。

受当地医疗条件限制,对于一些急危重症病人,需要护送到200多公里之外的哈密市的地区医院救治。多变的恶劣天气和陡峭的公路让每次护送患者对医护人员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有时是一天内连续多次转运,有时是在转运中急救车被落石砸中,或与山体滑坡擦肩而过。”在王银浩的记忆中,冒着风雪护送病人的事情已经记不清发生了多少次。面对未知的危险情况,他始终激励自己要身先垂范,当好援疆医师的典范。

援疆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王银浩对伊吾县的感情很深。在这有限的时间和条件内,他在做好急诊急救工作之余,还为当地乡镇基层医务人员讲授、培训一些急诊急救知识和常见急危重症病的现场救治及转运途中的应急处理措施。深入到前山、盐池、淖毛湖等地农牧民家中及田间地头,为他们进行健康体检和送医送药。积极参与结对帮扶活动,为当地县高中一名学生捐助学习用品并给予现金支持。在扎扎实实的基层工作中,王银浩接触到了成百上千的维吾尔族同胞,感受到援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他用自己的真情付出,赢得了医院同仁和群众的爱戴。2014年和2015年,他先后两次获得“优秀援疆干部”荣誉称号。

如今,王银浩已经回到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继续奋斗在急诊一线进行救死扶伤工作。回顾援疆工作这段经历,王银浩感恩这次援疆历练的机会,觉得充实且具有意义。“‘援疆’对于我来说是一段历史、是一种精神和一份骄傲。因为语言沟通不畅,我不懂得当地百姓言语中表达的更多意思,但我能从他们的眼神之中读到这种深厚的感情,这将激励我以优良的技术、贤良的品德去医人,在做好医生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王银浩说。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