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光盘行动”既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小事。说是大事,原因在于“光盘行动”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社会“节约粮食,文明用餐”的良好风尚,也体现出一种“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精神;说是小事,是因为“光盘行动”的推广需要从细节做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但如果要让其从习惯养成走向主体自觉,还需要更多仪式感。
所谓仪式感,其实就是人的情感与外在仪式的沟通,并将仪式活动中所期望传达的理性精神,通过一种沟通方式,进入到每个人的情感体验之中。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中,仪式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见到长辈要鞠躬、饭前要洗手、用餐时注意仪态等。它们所发挥的作用也是经久不衰。
以往实施“光盘行动”,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仅仅只是让大家认识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问题在于,这种略带“强制性”的制度,常常会引起一些反弹。比如有人会觉得“光盘有失面子”“打包会被人嘲笑”等。对此,需要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落实“光盘行动”其实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伴随着各个学校创新推出的“光盘快闪族”“光盘打卡排行榜”、“就餐三字经”、“光盘小达人”评选等,体现的都是通过特色活动来体现仪式感,避免光盘行动陷入机械化、碎片化、简单化。但也有人认为,“光盘行动”应该是内心的意识,而不是靠别人监督,应该将“光盘行动”意识化,而不是仪式化。其实,我们要知道,落实“光盘行动”的过程中,如果没人带头、没有活动作为载体的话,要想将其“意识化”是很难的。
厉行节约,需要让仪式感融入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人们对习惯养成形成清晰的认知,进而实现“需要我做”到“我需要做”的观念转变,将“光盘行动”付诸实践。市商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