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甫
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漯河电力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一个私营小电气厂,历经70年风雨洗礼,发展壮大成为固定资产净值36.07亿元的现代电网企业;
这是一部温暖人心的光明史——漯河电力从原来仅供应城区部分街道、商户照明用电,经过持续投入,“铁塔银线”现已遍布沙澧大地,光伏发电这一脱贫攻坚的“民生工程”让穷乡僻壤变得充满生机和希望……
壮美七十载,筑就光明路。从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到新时代奋进的号角,漯河电力人栉风沐雨、砥砺奋进,他们用初心和使命、责任和信念、艰辛和执着,精心编织广袤沙澧大地的锦绣电网,用心谱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光明乐章,真情点亮城市、乡村千家万户的七彩生活。
与时代同行
小火电发展成大电网
“我1970年参加工作,1980年到漯河供电公司工作,当时只有1座110千伏变电站和1座35千伏变电站,电不够用,压负荷限电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因停电频繁,化肥厂、肉联厂等企业管电人员住到变电站要电,以保证企业生产。现在电网发展太快了,用电有保障,可靠性又强,真是天壤之别。”9月18日,谈到过往今昔,已退休10余年的漯河供电公司职工、河南省劳动模范王建其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处处光明的背后,折射出漯河电网随着社会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沧桑巨变。从新中国成立前1935年的私营华光电气厂,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正式接管濒临倒闭的小厂,再到目前形成的以500千伏郾城、邵陵变电站及泽华电厂为电源支撑的新型主网架结构……每一个辉煌巨变,均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和祖国的日益强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因战乱不断而濒临倒闭的私营华光电气厂,拨款扩建后,正式更名为国营华光电厂。1955年,解放军总后勤部207工厂形成900千瓦发电能力,部分转供市区用电。1970年,110千伏漯河变电站投运,开始使用电网电力,正式由小火电迈入大电网。
1992年,14家企业用户与电力部门共同集资,对35千伏干河陈变电站2号主变进行改造。同时,由铁东开发区投资1270万元,110千伏燕山输变电工程动工兴建,开创了河南电力史上首例用户集资办电的先河。当年,漯河工业总产值增幅居全省17个地市首位。
1998年,“两网”改造拉开帷幕。漯河市累计投资2.689亿元,相当于改造前市区电力资产的总和。“两网”改造完成后,建成全省首家以110千伏线路为骨干网架的双环供电网。市区10千伏配电网络实现“手拉手”、中心区域形成“五横四纵二环”网格供电布局的电网。
2009年7月,河南省电力公司在全省率先与漯河市政府签署共同推进漯河电网发展框架协议,4年内实际完成投资16.683亿元,占原计划的104.28%。
2018年,漯河电网形成了以500千伏郾城、邵陵变电站及泽华电厂为电源支撑的新型主网架结构,实现了110千伏单电源变电站全部双电源供电,配电网实现自动化、网格化管理。
2019年,围绕“坚持精益卓越,推动本质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国网漯河供电公司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1~8月份,完成售电量46.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6%。截至8月31日,实现连续安全生产7389天。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