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张晓甫 图/通讯员 韩静 版式/李树森
70年颂祖国辉煌,70年看颍川巨变。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颍川大地上辉煌不断、硕果累累:临颍县先后获得创新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全国科技富民强县、全国首批法治创建先进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中国休闲食品之都、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县、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全省综治和平安建设优秀县、全省双拥模范县,河南省教育宣传先进县、河南省园林县城等4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市“忠诚干净担当”好班子、全市深入纠“四风”持续转作风工作先进县;荣获全市第一季度重点项目建设观摩第一名、全市上半年基层党建观摩活动第一名。
工业提质升级
助力建设千亿工业新城
园区发展方面,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23.7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已入驻美国嘉吉、华冠养元等知名企业100多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7件、省级著名商标33件,培育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建成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个,6次获得全省“十快”“十先”“优秀”产业集聚区。现代家居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已入驻规模以上企业57家,建成了国内最大板材集中烘干中心,区内板材加工量突破520万立方米,产值达150亿元,成功晋级省级产业集聚区。现代物流园区规划面积9.97平方公里,已入驻中国供销·豫中(临颍)辣椒电商物流产业园、春风吹来电商物流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
产业提质方面,培育形成了面制品产业集群、烘焙膨化食品产业集群、大健康产业集群、调味品产业集群、饮料及制罐产业集群、肉制品产业集群“六大特色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450亿元。培育形成了精密制造产业集群、“3+20”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农业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具备百亿生产规模。培育形成了集成材加工产业集群和定制家居产业集群“两大特色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150亿元。
企业升级方面,围绕实施工业经济三年倍增行动,抓好“三个十”,每年选取十个左右重点企业、十个左右重大在建项目和十个重大新招引项目,2019年重点实施南街村食品、建泰科技、豪峰食品、盼盼食品等十家企业倍增计划,推进建泰工业小镇一期、颐海海底捞食品、豪峰食品及电商运营中心等十大重点项目攻坚行动,推动企业提质提速发展。
招商兴商两手抓
全面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强化招商引资。2013年以来,成功引进富士康建泰科技、北京城建集团、长沙远大、台湾宏全、安徽鸿路、台湾福贞、海底捞颐海食品等重大项目100余个;今年上半年,成功签约辽宁飞科、福建永辉、江苏德胜、凯王压密木、玛士撒拉等超亿元项目23个,总投资110亿元,在全市上半年招商引资工作评比中位居第一。
强化项目建设。每年实施重点项目100个以上,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2019年共谋划实施重点项目115个,总投资271亿元,目前已启动建设76个,开工率66%,项目数量、投资总额、履约率、开工率均居全市前列,荣获全市第一季度重点项目建设观摩第一名。
强化环境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实行“四大班子领导半天工作制”“书记、县长集中服务日”机制,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服务中心”,在产业集聚区设立代理服务中心,在重点企业成立“代理服务站”;持续深化“项目治安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将全县划分为11个网格,成立专项工作组11个,抽调公检法干警180名,严厉打击恶意阻挠项目建设、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违法犯罪行为。
强化作风转变。大胆探索“重点项目认领主办”“干部预任制”机制;大胆探索“转作风、强基层、扫黑除恶治乱逐村(社区)行”;大胆探索“最多跑一次”改革,着力打造全省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环境最优的“临颍品牌”;大胆探索“容错免责”机制;大胆探索“评议+巡察”工作机制,在发现问题、查处问题、狠抓落实上求突破,让提醒、约谈、批评成为保护干部的新常态。
推进“三农”发展
打造乡村振兴临颍样本
围绕“产业兴旺”,建成高标准粮田50万亩,高效农业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60%,是豫中南地区最大的小辣椒产销基地。创建特色农业园区54家,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6家,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个。
围绕“生态宜居”,县财政以购买服务的模式引入4家专业保洁公司,实现了农村垃圾保洁市场化运作全覆盖。全县367个行政村全部设置临时存放点,建成乡镇秸秆固定处理点50个、收储处理中心场28个,实现了农村秸秆回收综合利用全覆盖。探索推行“城郊乡镇并网处理、中心乡镇自建处理、偏远乡镇生态处理”三种模式,实现了农村污水处理全覆盖。
围绕“乡风文明”,积极开展农村移风易俗行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106个,“一约四会”基本实现全覆盖,乡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
围绕“治理有效”,以“平安乡村”建设为载体,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开展“民情夜市”“阳光村务”“村官直审”等工作,培育文明守法村15个,80个村达到文明守法村标准。
围绕“生活富裕”,创新成立全省首家“土地银行”,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53万亩,流转率达60%;培育家庭农场48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23家;全县367个行政村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完成,集体经济空白村基本清零;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175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344元。
丰富城市内涵
全力建设文明生态新城
畅通临颍方面,坚持连通外循环、打通内循环、疏通微循环,投资50多亿元,实施道路建设项目83个,打通、新修和改造城区道路58条117公里,城区外环线建设全面启动,构建了城区“九纵十横”环形主干路网。
水城临颍方面,建成了占地2500亩、库容60万立方米的黄龙湿地保护区、黄龙渠和五里河30公里生态景观带,加快推进“引水入颍”“颍水入城”工程,古颍河生态片区人工湖、五里河城区段、桂湖、黄龙渠生态治理工程全面完工,“两纵五横一廊”生态水系基本形成。
森林临颍方面,在城区建成总面积5300亩的块状森林生态游园,新增绿化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在城郊建成了1万多亩的颍南、颍北两个森林公园;在城外沿“三纵一横”过境道路,打造了8万多亩花卉苗木产业带,初步实现了以绿“荫”城。
秩序临颍方面,在城区持续开展“三违”治理,在农村强力推进“一户多宅”和侵占集体“三荒”治理,拆除违建110万平方米。启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文明临颍方面,硬件上依托鼓楼、文庙、山陕会馆等文化古迹,重点打造传统文化主题公园。软件上在全县深入开展“中华文化润临颍”系列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了全民守礼、文明向上的良好氛围。
城市“两改”方面,黄龙特色商业区已入驻服务业企业61家,商贸服务业呈现特色化、集聚化发展态势,被评为全省一星级服务业“两区”;稳步推进邢庄、樱桃郭、耿庄、北场、东街等9个“城中村”自主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实现全覆盖。
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成立政策落实、产业扶贫、资金管理、基层党建等19个县级脱贫攻坚专项工作组,出台16个专项工作方案,县、乡、村三级联动,县集体经济工业园建设、爱心互助组、爱心超市、精神扶贫、一站式医疗结算等一批好做法得到省、市肯定。全县7万多农户从事辣椒行业,带动36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实现增收;全县17个贫困村摘帽,1547人稳定脱贫。
环保攻坚持续深化。全面完成1099家“小散乱污”企业的整改取缔;在全市率先建立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进行全天候实时监管;县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建成投用,省控河流断面持续稳定达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环保攻坚持续位居全市前列。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建颍川学校、樱桃郭学校、黄龙学校等城区学校6所,建成投用民办学校3所,改(扩)建农村中小学校145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0余所。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建成使用,15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基本完成,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落实领导干部“双带班”、周三接访、定期接访等制度,创新开展“转作风、强基层、扫黑除恶治乱逐村(社区)行”活动,干部下沉服务、转变作风、集中攻坚,着力实现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无乱固基、基强发展,连续8年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连续3年荣获“全省综治和平安建设优秀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