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艳彬 张晨阳
各项帮扶政策让召陵区燕山路社区的付秋双和女儿的生活越来越有保障:付秋双每月打零工收入1400元,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漯河市城市低保标准520元,但她女儿每年的大学教育支出就10258元,母女二人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现如今,按照新的低保政策,大学教育支出可作为刚性支出给予扣减,母女二人可以享受低保。得知低保申请得到批准后,付秋双激动地说:“低保金虽然不多,但是帮助我们家解决了基本生活的大问题,感谢党和政府!”
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职能作用,下大力气“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通过采取低保救助、临时救助、特困人员供养、慈善救助、包乡驻村等措施,构建了全方位的兜底脱贫政策体系,让困难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临颍县皇帝庙乡吴集村退役军人陈保坤二级伤残,妻子缺血性贫血,一儿一女均上大学,有一个80多岁的老娘,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民政工作人员积极主动为其家庭办理了低保。
如今,越来越多像陈保坤这样的困难群众,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低保救助。2018年以来,我市民政部门持续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制订《漯河市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试行)》,开展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治理,对全市所有低保对象重新复核认定,把真正需要救助的对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进一步规范了低保工作,确保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公开、公平、公正,人民群众对低保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织牢困难群众“兜底网”,打造阳光低保。市民政局通过信息核对并加强公示,全方位、多手段加强对低保工作的监督,健全核对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打造精准低保。通过明确收入、支出和劳动能力计算方法,扩大低保范围,准确认定低保对象,实施按户施保。打造动态低保。建立低保审批期限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范围,与扶贫部门建立定期监测机制,做到“有进有出、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充分发挥民政救助的兜底作用。打造导向低保。对有劳动能力不参加劳动的,按照打零工计算收入,鼓励群众依靠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将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费支出计入个人刚性支出,在子女申请低保救助时予以扣减,引导子女孝敬老人。
“大病一场,小康泡汤”,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难点。如何破解这一“老大难”问题?市民政部门开展临时救助脱贫,对遭遇突发性、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予以临时救助。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临时救助3150人次,发放救助金479.6万元。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