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李 玲
去年五月的某天深夜,睡梦中的我突然流鼻血,且越流越多,最后昏了过去。我先生匆匆忙忙把我送到某医院急诊科。医生紧急处理后,第二天开始了冗长而烦琐的检查,直到出院也没有检查出我流鼻血的原因。所以我当时认为各种各样的检查无非就是让患者多花钱罢了。
8月23日上午,我随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到漯河五院(原郾城骨科医院),看到了一幕幕案例,听到患者情真意切的评价,才算彻底颠覆了我对医院的看法。
且不说舒适的就医环境,仅是医院的医疗设施就让我目瞪口呆。医院骨科负责人介绍,随着数字化技术与骨科学的联系日益紧密,传统骨科学诊疗行为模式发生了变革,逐步从经验化、大体化、轮廓化向标准化、精准化、个性化及数字化的方向发展。3D打印技术作为数字化技术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各种骨科手术个体化、精准化的有效手段。数字化设计的手术方案可以通过3D打印手术导板将手术的规划集中到导板上,使用时只需将导板接触于术前规划的部位即可引导术者按照术前规划顺利进行手术,使手术操作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和副损伤减少,并减少了术中C型臂X线机的依赖、手术室射线沾染和手术相关并发症。这项技术的普及应用极大提高了骨科的救治水平,有效提高了骨科手术质量。
带着疑问我问这位负责人:“这种数字打印技术对于有固定模式的东西打印很容易,可是你们在实际手术中怎样为不同身高、粗细的骨骼‘量身定做’呢?还有你们用的骨骼材料怎样解决呢?”这位负责人笑着说:“我们会为不同的患者进行定位、定点扫描,然后选用国际上通用的骨骼材料专门制作,为不同的患者‘量身定做’”。
在这里,我第一次了解了远程会诊。专业人员解释道,所谓的远程会诊,就是通过视频、电子邮件、网站、信件、电话、传真等现代化通信工具,利用安装软件便可为患者实现基层医院与上级医院专家“面对面”会诊,共同为患者完成病历分析、病情诊断,以及拟定进一步治疗方案的新型诊疗模式,进行预约专家会诊,患者在家里也能享受到专家的诊治。远程会诊可以使癌症患者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质量,获得遵循指南治疗方案,大幅节省费用,尤其是外地赴北上广就医的患者,省心省力,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应对癌症上,避免重复就医或在各科室不同意见之间徘徊,有利于争取到治疗的最佳时机、缩短治疗等待的时间。“像这样区域和区域之间的合作交流可以实现,那能不能国际之间交流呢?”我问道。“这个您完全不用担心,有放射云——医学影像诊断医生集团孵化器、影像医生多点执业平台。以国家的‘互联网+’及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为出发点,大中型公立医院的影像科医生通过放射云平台‘帮扶’诊断医生缺乏的基层医疗机构,如中小型医院、民营医院、卫生院及社区诊所等,从而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质量。国外的医院只要有合作关系也可以加入这个系统……”这位专业人员说。我真的惊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个三级医院竟有这些“神器”。
市医专二附院(原郾城骨科医院)的“神器”还有很多:拥有全市唯一的非手术脊柱减压舱(外星舱)、肌肉关节震动治疗仪、全省首台“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一体化手术室、先进的婴儿房……已经由单一的骨科医院成了一所综合医院,并且有望成为三级甲等医院。
这所医院除了拥有的“神器”,还涌现出一大批爱心人士:像刘红杰、吕春晓、韩书环这样的爱心人士在医院比比皆是,她们把病人当亲人、当家属。当我和文友春红走进源汇区阴阳赵镇尹庄村的时候,一位患者家属娓娓道来,他说:“十年前,我老伴患了肾衰竭,在骨科医院做肾透析的时候,遇见了护士长吕春晓和她的团队。当时我老伴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是春晓和那一群闺女整天鼓励我老伴,老伴又活了四年。这一群闺女对俺的好,我这一辈子也难忘。我没有闺女,春晓她们几个都是我的好闺女,经常来看我……”
采风中,病人交口称赞的骨科吴广良医生、儿科刘玉花医生、神经内科孙顺成医生……他们不但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有大爱的医德。听病人说,在他们眼里能花100块钱治好的病,他们绝不让你花101块钱。当我说起最近睡眠不好时,文友郑增洋兴奋地说:“你赶紧去神经外科找孙顺成教授,他会对你进行心理疏导,能不让你吃药他不会给你开药……”听到这些话,我对医生的敬意油然而生。
记得《文心雕龙》里有句话:“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不就是他们吗?越走近他们越了解他们,越敬佩这群白衣天使。如今的漯河五院(原骨科医院)人才济济设备先进,犹如“长剑”在手,绽放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