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新锐
“调解文书公开得这么快,郾城区人民法院将司法程序都放在了‘阳光’下,这更坚定了我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信心。”近日,市民应某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看到当天他诉被告刘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的民事调解书时,感动地说。
近年来,在郾城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郾城区人民法院全面加大实行阳光司法制度的力度,围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文章,在拓宽信息公开的广度、挖掘司法服务的深度上下功夫,让司法更有温度,有效地坚定了人民群众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的信心。
公开审判信息
让群众感受司法公正
为方便群众监督,该院将所有生效的裁判文书公开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仅今年上半年,该院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传裁判文书2442件,在中国庭审公开网上传309件。
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促进社会公平、公正,该院还将案件审理进行全程录音录像,让群众直观地感受到司法公开。为保障当事人特别是申请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立案后,承办人及时联系申请人,了解被执行人情况,和申请人协商制订执行方案,并将执行查控系统的情况及时反馈给申请人;在执行过程中,如需对被执行人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承办人会联系申请人并在申请人愿意的情况下,让申请人跟踪整个过程,并参与被执行人拘留前的体检、入所等程序;对于符合终本条件的案件,告知申请人当时已采取的执行措施,让申请人知悉案件进展及相关法律规定。
公开司法程序
满足群众“四权”
该院司法拍卖全程公开,经询价系统评估标的物价值后,通过网络拍卖平台上传拍品,同时委托第三方对拍品进行宣传,并承担议价、询价、对接评估机构、接受咨询、钥匙保管、勘验看样等系列司法网拍相关事务性工作;拍卖时间开始后,公开拍卖;拍品成交后,向相关部门及个人送达手续;待标的物交接完毕后,向申请人发放拍卖款,拍卖程序结束。
审务公开方面,该院2019年上半年新收案件3695件,审结案件2847件,其中刑事案件新收252件,民事案件新收3226件,行政案件新收102件;审结刑事案件172件,审结民事案件2507件,审结行政案件68件,结案率达到75.22%,调解率达到37.8%,简易程序适用率达到94.1%。
对法官工作业绩建立台账,逐月登记到人,每月通报,考核指标由定向尽可能向定量转变,使全院法官业绩考核有统一尺度,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奖罚依据,奖罚分明,激发法官潜能。对审判流程管理系统全程跟踪、管理,实行动态监督。对发改案件进行评查监督,并将评查结果向全院公开通报。
该院还在网站上公布了新闻发言人的相关信息及联系方式。新闻发言人制度始终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坚持主动发布、审判公开、稳步推进原则,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通报工作,让法院、法官更加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监督,让公众更加了解法院、相信法院、支持法院。
打造阳光窗口
化解矛盾纠纷
作为审判工作的前沿科室,立案庭工作类型多样,既要积极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又要为审判工作的及时、高效提供服务,该院创新举措、完善制度,将立案窗口打造成阳光窗口。
从2018年7月份开始,该院立案庭大力推进网上立案,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立案大厅配备了专业的自助立案终端,并印发了网上立案宣传手册,为当事人网上立案提供便利。今年上半年,网上立案共计193件。
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接听来电群众的咨询电话,及时向群众解答与立案相关的法律问题,为当事人追踪跟进案件提供方便。
完善诉前调解机制,积极开展诉前服务,立案庭工作人员审查当事人立案材料时,对于双方当事人争议不大、同意调解的案件,协助联系基层调解组织,引导双方进行诉前调解,对不能调解的案件,进入诉讼程序。
鉴于人身伤害类鉴定案件日益增多、鉴定需要较长时间、导致案件久拖不决的实际情况,为保证案件审理高效、公正办理,在当事人办理立案手续时,对于需要鉴定的案件,先进行收案登记,转交相应庭室进行鉴定,等鉴定完毕,再转入立案庭进行立案登记。
积极贯彻司法救助制度,对经济确有困难,无法缴纳诉讼费的当事人,及时向院长汇报审批,进行诉讼费减、缓、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