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研究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李耀伍 井红霞 谢艳乐 王永杰 孙华蕾 白雪霞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师的导入意识淡薄,教师对导入功能认知模糊,导入设计视角单一,导入方式有限,让学生感到老生常谈,对语文课堂兴趣不高。这恰恰提醒我们: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课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导入手段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巧妙地设计,以新颖有趣的导入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一、语文课堂导入研究的背景

新时代需要新的课堂教学导入艺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如何设计高效的课堂导入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语文课堂导入的含义

课堂导入指在讲解新知或者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一种行为方式。

三、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意义

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导入得当,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的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四、语文课堂导入的作用

好的课堂导入在吸引学生注意、回顾往昔内容、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启发学生思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课堂导入中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3.能使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力。4.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5.能拓展学生的思维。6.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7.能提升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8.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起着总领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和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

五、国内外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研究的基础

教育界重视对课堂导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刘如正的《中学语文教学论》、于漪的《语文教育艺术研究》、郑桂华的《语文有效教学》、李世春的《解读高效课堂中教师的“导”与“评”》等等,这些著作从不同层面对语文课堂导入的科学性进行了诠释,具有很高的理论指导价值。

美国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情境——陶冶教学策略、瑞士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美国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课堂导入艺术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优秀课堂导入设计研究有着较大的启示作用。

六、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1.言语导入

(1)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感染性强的语言,来描述一幅画面或一篇文章,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为学生营造出一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呼应的情境,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快速地、愉悦地走进语文课堂。

(2)巧设悬念

设置疑问往往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促使学生进入求知的兴奋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巧妙地设置悬念,勾起他们解“悬”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听课注意力与学习有效性。

(3)引用诗词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把一些先贤的名句、诗词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名句、诗词的理解与想象,感受到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内涵。这种方法既能让学生把握文章内涵,又能丰富学生的诗词涵养。

(4)巧妙审题

标题与课文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我们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依据相关内容,从标题入手,巧妙审题,从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确立活动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课文的学习。

(5)妙讲故事

从讲故事开始,这样能很快地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而与文章有着紧密联系的故事能很快将学生引入到一种理想的课堂氛围中。

(6)师生对话

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与老师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的课堂才更有活力、更有思想、更有效率。师生可以就相关问题充分交流,在激烈的探讨、思想碰撞后比照课文内容,学习作家的风范和真知灼见。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把学生的思想顺利引进课堂,效果自然非同一般。

2.导入音乐、图片、实物、视频

可以通过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自然而轻松愉快地学习新课。

图像类教具,如挂图、模型、实物等视觉型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它化抽象为具体,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视频的运用让课堂变得更灵动,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视频的运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符合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需求,也满足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需要。

3.根据课文的文体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

(1)记叙文应以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作为切入点来设计导语,层层深入,逐步挖掘,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背影》的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敬天下父子情”,哪一位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回顾你的成长之路,父母为我们呕心沥血,辛苦操劳,付出一生,何等伟大。今天,让我们来看看现代散文家朱自清怎样从父亲的背影中体会到父爱的。

记叙文中的写景状物文章应从描写层次、描写角度等方面选择切入点来设计导语。如《春》可以这样设计导语: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现在正是阳春三月,让我们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景的。

(2)说明文应从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选择切入点来设计导语。如《苏州园林》可以从苏州园林特点入手来设计导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更值得我们去欣赏。它景点众多,设计也颇具匠心,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门窗图案、油漆色彩都很讲究。今天,让我们拜读叶老的文章,去了解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

(3)议论文应从论点、论据、论证等方面选择切入点来设计导语。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可以这样设计导语: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多少王朝、多少名门望族,都是在忧患中兴盛、在安乐中消亡,然后世人才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可是又有谁真的能做到生于忧患呢?若能做到,岂有圆明园被烧的历史悲剧?这就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吕叔湘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中学语文课堂的导入是一项艺术,而导入艺术的方式多种多样,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还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体现出语文教育的本性、本色和本体。

作者单位:召陵区许慎中学

注:本文系2018年漯河市基础教育研究项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研究》(LHKT2018069)研究成果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