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

市容市貌大提升 市民生活更舒心


(上接1版)维修市政道路设施1580处,主次干道两侧市容市貌得到显著提升。

对街头游园加强管理,清理绿地垃圾,及时补栽花草,确保了城市绿化景观亮丽多彩。实施人民公园改造提升工程,营造出更加优美整洁、安全有序的游园环境。对中银广场、市科教文化艺术中心、双汇广场等广场路面进行了修补,维修了健身器材,完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内容,合理施划了停车线;志愿劝导员及时纠正市民的不文明行为,市民素质有了很大提升,广场氛围更加文明和谐。

背街小巷焕然一新

我市在整治提升主干道的同时,还着力加强背街小巷的整治。

昔日破旧的天桥街在整治后焕然一新。街道两侧的墙壁被统一粉刷成青灰色,墙壁上以图文形式介绍了天桥街等街道的来历,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天桥街已变身成为“文化街”。附近居民靳会民告诉记者:“天桥街变化太大了,干净了、美观了、上档次了,更有文化内涵了。”

由于历史原因,我市一些背街小巷路面坑洼不平、常年有积水、路灯年久失修。为了给市民营造良好的出行环境和生活环境,市委、市政府持续开展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工作,2015年至今,已累计提升改造背街小巷3000余条。

今年,我市研究出台了《漯河市2019年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计划提升改造背街小巷195条,并要求结合背街小巷的实际,做到“一街一特色”,既对硬件设施修补提升,又着力解决软件问题。因此,在背街小巷提升改造过程中,包括道路、排水、路灯、绿化、环境卫生、建筑立面、空中管线等在内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改造。目前,今年计划提升改造的195条背街小巷,除5条正在施工外,其余全部整治完毕。我市对背街小巷的提升改造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彰显文化特色,使背街小巷成为极具品位的文化长廊。

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管理

市区泰山路商户朱华每天都要认真擦洗玻璃门,及时清扫门前垃圾。她说:“我们商户都认真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积极为‘创文’做贡献。”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督促沿街商户做好责任区域内环境卫生、门前秩序的维护工作,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我市通过发放“门前三包”倡议书、《致“门前三包”单位一封信》等形式,向沿街商户、单位、学校宣传“门前三包”责任制的具体内容、责任范围、责任主体、实施方式与有关处罚规定,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同时,充分利用微信、网络等平台,大力宣传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的目的和意义,使沿街商户主动参与进来,共同维护城市市容秩序。通过逐户摸排,对“门前三包”责任单位登记备案,实行“一店一档”,建立责任人电子信息库,规范信息档案。目前,已规范建档11401户。按照“门前三包”方案和台账要求,每周制订督查计划,明确督查重点,每天一督查,每天一通报。每次抽查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不定路线、不打招呼,注重实效,对各区沿街商户“门前三包”落实情况和网格员履职情况进行重点抽查,及时登记反馈,将督查出的问题列出清单、制订台账,逐一抓好整改落实。从督查情况看,沿街市容环境秩序良好,个别点位发现的问题也做到了立行立改。我市每月对沿街商户(单位)开展一次“红(黑)旗”评选活动,今年4月至11月,共评出“红旗商户”231家、“黑旗商户”214家。对每月评出的“红旗商户”和“黑旗商户”在媒体上进行公示,大大激发了商户参与“创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依托每周五下午的城市清洁行动,102个市直单位及驻漯单位(企业)分包35个社区,全力开展大扫除及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我市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市容市貌大提升行动,启用“城管热线”和“随手拍”举报平台,通过“指尖上的监督”,弥补执法力量不足导致的管理短板,增强市民的城市管理主人翁意识,真正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格局。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