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名
“五位一体”总布局各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五大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系统与要素、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为其他要素提供制度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前提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则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经济建设是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明确而又一贯的战略思想,是党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决定的,也是由国际和国内形势决定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的发展进步之快必须归功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今天,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之上,我们从未如此靠近这一梦想和目标。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亦或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发展经济。从两个文明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认识从来没有动摇过、偏离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要求各项工作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又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工作,只有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为实现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
基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提到更突出的位置。总之,中国要走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就是要在抓好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的基础上,统筹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
政治建设是保障。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决定了党和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政治建设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实践证明,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使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政府的工作效能大大提升。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人民民主制度,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是灵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它可以渗透到经济实力、政治发展、社会生活中去,成为
决定这些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协调推进其他各方面建设的灵魂所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也是当前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文化建设是灵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国在硬实力显著提升的同时,更应该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的精神家园,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和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源泉。我们应当立足传统文化,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建设是条件。社会作为一个大熔炉,是一切社会关系集聚的舞台,只有通过加强社会建设,才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在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望,也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初形态。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有过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和论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
建设却显得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善、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等等,都要求我们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经历了由敬畏、和谐到紧张的三种状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已经越来越影响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的长远大计,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基础工程。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提出必须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应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科学把握其内在关系并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必将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