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晨阳
他们是漯河市舞阳县保和乡朱耀环小学的老师,他们把满腔热情和全部心血倾注于农村教育事业,把两所濒临倒闭的学校办成了县级花园式学校;他们牢记信条,践行承诺,扎根农村教育,坚守三尺讲台37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诚实守信的青春之歌。
朱耀环小学位于舞阳县西南部,地理位置偏僻。1982年,朱耀环小学只有5个老师,学生120个左右,22间砖木结构的小瓦房,到1999年的时候,全部成了危房,只能被拆除,老师只好带着学生到村中闲置的民房里去上课。2000年,村民在原址捐资建
了一座教学楼,由于学校位于三里河的河堤旁,是打算撤并的教学点,因为没有后续资金,学校没有院墙、没有大门、没有操场,四周杂草丛生,地面低凹不平。学生家长纷纷托亲靠友,把孩子转到外地上学。留在该校上学的几十个孩子,几乎全是父母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但学校的老师们并没有因此而离开。校长王艳霞更是向家长和老师郑重承诺:“三年之内一定让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内读书学习,一定让王桥小学彻底改变面貌,否则,就不谈婚论嫁!”一语既出,掷地有声。
为了尽快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老师们不等不靠,决定自己整修校
园。2011年暑假硬化学校路面时,气温高达40度,为了节约开支,王艳霞带领全体女教师亲自上工地抬沙子、搅拌水泥。就这样,在师生共同努力下,破旧的学校换了新颜。
为了教育好留下来的200多名留守儿童,他们经常对留守儿童家长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放心走吧!我们一定会担负起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责任!”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和日常生活情况,老师们常以发微信形式,源源不断地传送给在远方打工的父母。
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们用废弃的门板当版面展示学生作品;在用过的条
幅背面贴上纸、写上字表明活动主题;没钱买书,就把古诗文每周用一张纸贴在教室门上供孩子阅读……
为了让留守儿童学有特长,王艳霞到北京去找著名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周波教授,诉说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真情打动了周教授,终于2018年5月,学校成立了“贾湖笛文化留守儿童乐团”。
朱耀环小学的老师们,通过37多年默默的坚守,用爱和责任,为农村留守娃创造了一个幸福的学习天地,给孩子们留住了快乐成长的美好童年生活。朱耀环小学教师集体荣登2019年5月份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