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3月28日 星期

明年春色倍还人


■孙志刚

从立春到惊蛰,从春节到现在,望着窗外绽放的桃花,我的思绪回到了一百多公里外的老家。

每年这个时候,老家的年味刚刚消散,麦子正拔节疯长,农忙时节尚未来到,恰是农人的惬意时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是老辈人流传下来的习俗,趁着这一年中最悠闲的时节,亲戚们要相互赶春会,走亲串友,增进感情。

对于村民们来说,每年的春会,似乎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庆了。春节是一家人的团圆,春会可是亲戚朋友们的相聚。一个村子有一个村子的春会,到了春会前后几天,村子里最流行、最光彩、最热闹的事情是唱大戏。

因为疫情之故,目前所有聚集性的文化活动全部取消,所以今年的春会唱大戏只能不了了之。印象中,村里人对过春会唱戏这件事情还是比较在意的,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很多村子都要在过春会的时候请戏班子唱几场。不但要唱戏,而且要唱好戏。你们村今年过会唱戏了没有?要是我们村唱了,你们村没唱,我们村的人无形中就会觉得很自豪。

村民们只希望过春会的时候能够唱戏,却不操心唱戏的钱从哪里出,那是村干部操心的事情。记得小时候,我们村里倒是经常唱戏。那时村里集体经济不强,没有村办企业,每年唱戏都由村民们集资。最早的时候,家家户户按人口收麦子、收玉米,统一交给唱戏的,作为演出费用,一般情况下,一口人要收三四斤麦子的样子。后来改为收钱了,大人、小孩五元、三元不等。通常,张罗着收粮收钱的是村里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有威信,干事没有私心,村民信服,说话好使。只要不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或是确有实际困难,村民们大都会积极地兑粮兑钱。

我小时候弟兄三个,家里粮食不够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一年,刚过罢春节没几天,村里年近八旬的曹大爷到家里收粮食准备唱戏,鞋底都快磨破了,妈妈也没交出一粒麦子。不是不想交,实在是面缸见底,交不上来,下顿饭的粮食还没有着落呢,怎么会有多余的交出去?

来了几次都是空手而归,曹大爷有点不乐意了,说:“那今年唱戏你们家的人可不要去看。”妈妈赌气说:“不看就不看,等我儿子们长大有本事了,专门出钱请人给乡亲们唱几天戏。”曹大爷又气又笑地说:“那好,我等着。”说罢,背着手、低着头,悻悻离去。

眨眼间30多年过去,曹大爷早已作古,我们弟兄既没有当大官,也没有发大财,虽然有能力为村里唱戏出一份力、尽一份心了,曹大爷却再也看不到了。

无论条件好坏,每年过会的大戏能唱还是要唱的。这与乡亲们确实喜欢看戏有关,也与村民们的腰包渐渐鼓起来有关,家家户户都有能力出些钱为村里唱戏做贡献了,却再也没有出现家家户户兑钱唱戏的情景。

村里有能人搞起了机械加工厂,做些螺丝、螺帽之类的零件;有人做起了蔬菜种植的生意,有人办起了养殖场;有几个能人领着一帮子乡亲跑到新疆种树搞绿化产业。来钱的门路多了,经济条件好了,唱戏的钱就由村里的企业家和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包了。大老板出大钱,小老板出小钱,你们几个出了戏钱,我们几个就出钱买点什么,欢欢喜喜中,是乡亲们如花的笑颜。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村里不能唱大戏,但乡亲们都憋着一股子劲儿呢,明年这个时候,一定把今年没唱的戏全给补回来。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