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海防 通讯员 郭 强
2019年12月,在庆祝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推动新时代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市气象部门准确把握核心要义、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坚持推进漯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持续推动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市委书记蒿慧杰在《漯河市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报告》上作出批示指出:气象工作关乎国计民生,近年来全市气象部门在防灾减灾、服务“三农”、助推乡村振兴、促进污染防治、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在下一步工作中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再接再厉,再立新功。蒿慧杰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及李克强总理、王国生书记、尹弘省长批示精神,持续加大对气象工作的支持力度,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谱写新时代漯河奋勇争先、出彩添彩的绚丽篇章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气象保障。市长刘尚进批示指出:过去的一年,市气象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应予充分肯定。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提升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能力,会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城市管理、应急管理、水利等相关部门,加强重点领域的气象保障服务,为漯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市气象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的坚强领导下,在“我是出彩漯河气象人、我为精彩漯河添光彩”的生动实践中,为我市防灾减灾、服务“三农”、助推乡村振兴、促进污染防治、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坚持强化政治引领
党建工作体制不断完善
市气象局党组切实扛起主体责任,不断强化责任担当,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将局党组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与机关党委有机融合、一体运转,领导小组负责抓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机关党委负责抓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形成了党组、机关党委、党支部到党员四级层层扛责任、人人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打造了独具部门特色的“12345”基层党建工作体系。
坚持趋利避害发展
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做好重大活动过程气象服务保障,举部门之力圆满完成各类重大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在2019年夏收时期先后发布“三夏”天气预报35期,精准预报发布“6月5日夜里我市有暴雨 建议抓紧抢收”重要预报,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决策依据。在市政府安排下我市小麦收割进度达到了98%,在暴雨来临前确保了我市夏粮丰产丰收大头落地。切实抓牢关键部位,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与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等单位分别召开联席会议,签订合作协议,提高防灾减灾服务保障水平。及时更新气象信息预警接收人员信息库,在国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进行入网和备案,做到灾害性天气发生时第一时间靶向精准定位,发布预警信息。确保服务到位,助力地方大气污染和脱贫攻坚战。多频次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我市农业抗旱、应对重污染天气和重大活动等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坚持科技创新发展
人才活力不断显现
与供电公司共同研究开发的“漯河智慧电力气象服务系统”在2019年实现业务化运行,大幅提升了电力气象服务的质量和自动化程度。作为我市目前唯一的科普基地,气象科普馆参与了全省公共文化建设基地考核验收,完成了创建文明城市中期验收,近年来累计接待参观人员10万余人次,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不断激发人才活力,优秀人才不断涌现,近年来先后有4名职工荣获全省“五一劳动奖章”。
坚持深化改革发展
气象管理效能不断增强
依法全面履行气象部门政府职能,按照“四级四同”清单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事项。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互联网+监管”,开展的部门内和跨部门“双随机”工作受到通报表扬。加强对防雷检测市场的监管,开展“防风险、除隐患、保平安、迎大庆”攻坚行动,先后检查重点单位160余家。单位创建工作再获新成绩,顺利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单位。
把握“四生”坚持“三精”
为漯河经济社会发展护航
今年,市气象局将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着力保障生命安全。主动融入新时代漯河经济社会发展“四三二一”工作布局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做好面向各行各业的气象服务,着力保障生产发展。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保障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赋能经济发展体系,助力脱贫攻坚,着力保障生活富裕。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构建覆盖多领域的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保障体系,有力推动环境改善、生态修复,着力保障生态良好。市气象局将坚持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牢牢把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面向漯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面向漯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以“监测精密”为标杆,开展全时、全域、全要素的综合气象观测,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气象观测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以“预报精准”为标杆,开展以中短期预报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为核心的预报预测,提高准确性、提前量和精细化水平;以“服务精细”为标杆,努力做到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服务不漏网、不漏报、零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