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永辉
一渠清水映两岸,玉带舒展秀新城。
“五一”国际劳动节,很多市民不约而同来到了改造好的幸福渠畔,在清流潺潺、步移景换的两岸美景中拍照打卡,享受轻松、惬意的快乐假期。
这是一条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是大名唤作五虎庙灌区的干渠,有感于该渠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幸福,当地群众为之取了一个特别朴实好记接地气的名字——幸福渠。
从2019年起,我市开始对幸福渠市区段进行修复改造,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致力打造“四面繁华两香径,一池碧水润新城”的水系景观。
一渠幸福水
两岸五谷香
“五一”前夕,是郾城区新店镇尧河庙村的小龙虾开始上市的时间。在村里的稻虾混养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田里,村民们有的出龙虾,有的整地,有的育秧,忙得不亦乐乎。
近些年,尧河庙村利用靠近幸福渠的优势,大力发展稻虾混养生态循环农业,规划建设了350多亩集水稻种植和龙虾养殖、销售、加工以及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稻虾主题农业示范片。
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宝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稻田亩产量在300公斤到350公斤,绿色无公害大米价格每公斤30元;小龙虾的亩产量在230公斤上下,市场价每公斤60元,扣除成本,亩均综合经济效益增加7000元。
幸福渠带给两岸群众的远不止这些。
郾城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汛期则“洪水泛滥,内涝若湖”,干旱则“沟河断流,焦禾遍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郾城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掀起了大规模群众性治水热潮。1958年5月17日,五虎庙灌区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历时3个月,完成土方620万立方米,修建了总长153公里的总干渠、干渠、支渠,及其他配套设施,建成了这座中型水利工程,奠定了郾城水利事业发展的基础,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966年底到1973年,五虎庙灌区进行了两次改、扩建。1975年大洪水之后,投资105万元,修复了水毁工程。1986年后,进行了高标准、示范片系统的工程配套,幸福渠水系日臻完善,形成了干渠、支渠、斗农渠相配套的工程框架,灌、排、补相结合,保灌面积达到13.5万亩。
水利兴则农业兴。沿途乡镇立足水源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和现代农业,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幸福渠为灌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渠幸福水
蜿蜒润新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人的梦想。
(下转2版)
5月5日,市民在幸福渠(市区段)生态水系景区漫步。 本报记者 范子恒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