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2016年年初,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谋划关系漯河经济社会发展的15个重大专题,幸福渠作为生态水系规划建设专题的项目之一被提及。
“漯河两条过境河流都在市区南部,北部缺少水系。原来从城市北部穿过的幸福渠,部分区段随着城市的发展成为市区的一部分,失去了原有功能,随后就逐渐废弃。我们考虑将其修复改造,重新利用。”当时负责漯河生态水系规划的设计人员告诉记者。
2018年7月底,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根据新时代漯河发展的新特征,作出了建设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中原生态水城、中国食品名城、中华汉字文化名城的重大决策。2019年新年伊始,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四城同建”的指导意见》《关于中原生态水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五个文件配套出台。
水是漯河的特色,依托水资源进一步加强水系建设,打造中原生态水城,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彰显漯河特色,又能惠民利民、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市委、市政府的这一决策部署,很快得到了全市上下的普遍认可,形成了广泛共识。幸福渠修复改造工程开始快速推进。
2019年2月,幸福渠市区段生态水系连通工程(一期)开始全线施工。作为漯河市“一带两河、五脉十湖”生态水系规划的重要项目、市生态水系规划建设的龙头工程之一,该工程规划从幸福渠王前路(六支渠)节制闸至107国道,沿107国道东侧到淞江路,经淞江路北侧开挖明渠至交通路,穿牡丹江路、京广铁路与龙江生态城水系衔接,全长12.55公里。
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幸福渠生态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项目汇报会、工程推进会等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问题。市委书记蒿慧杰、市长刘尚进多次听取汇报并实地察看。市人大、市政协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提出意见和建议。参建人员按照工程建设时序,抢抓施工有利时机,倒排工期、挂图作业,精准施工,工程有条不紊地推进。2019年11月底,幸福渠试通水。2020年元旦前夕,撤除了施工围挡。2020年春,建设单位对一些季节树种、水生植物及灯光亮化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五一”国际劳动节,幸福渠正式通水。
源头有活水 幸福绵延长
春到沙澧,幸福渠,花红天蓝水碧。玉带缓流,随景移,惹得燕鸣莺啼。柳暗花明,蝶恋蜂迷,处处显生机……
这首名为《幸福渠》的词,是一个名叫李泉浩的工程建设者即兴创作的。5月1日,他特地来到现场,感受幸福渠正式通水的喜庆气氛。
李泉浩告诉记者,一年多的建设工作很辛苦,也很忙碌,但看到蓝图一天天变成现实,听到市民你一言我一语的赞美,就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
言有尽而意无穷。一首诗词,说不完人们对幸福渠生态美景的喜爱,道不尽人们对市委、市政府建设中原生态水城的拥护和支持。这一切,都来自幸福渠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组织。
按照“生态、景观、水文化功能相融合,游人亲水活动及鱼类、水生植物生长需求齐满足”的设计理念,同时充分融入水生态文明、海绵城市建设等新理念,塑造一条滨水游憩带,打造了生态慢行区、滨水宜居区、休闲游憩区三个功能区,建成福园、商桥印象、文字园、桃李园、幸福湖、淞江湖、五里庙水街七个景观节点。充分挖掘漯河历史典故,“一段一题”,打造历史文化主题景点,展现城市人文魅力。
“四面繁华两香径,一池碧水润新城。”幸福渠市区段生态水系连通工程(一期)正式通水,优化了漯河水系结构,增加了河网密度,提高了水生态修复能力,增强了城市排涝能力,市民多了一个运动健身、游玩休憩、亲近自然的理想去处。
“好,好!景致看着可好。”在漯河五高门前,记者遇到了年逾古稀的张长水老人。看到幸福渠旧貌换新颜,老人感慨不已。他说,幸福渠以前用于农业灌溉,主要是为了让大家吃饱饭,现在不愁吃不愁喝了,这样一整修,老百姓的小日子是好上加好。
“目前,交通北路段征迁和施工工作也在同步快速推进。下一步,在做好日常管理养护的基础上,我们会加快后续工程建设进度,确保早日实现全线贯通的目标。”市沙澧河二期及幸福渠(市区段)工程推进指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初心不忘,渠水长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这是幸福渠水汩汩流淌、造福人民的不竭源泉。正是有了这样的源头活水,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原生态水城的明天会更美好,人民会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