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星 图/本报记者 王晓东 焦海洋 版式/付广亚
2019年,郾城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四三二一”工作布局、“四城同建”战略定位,按照区委“1351”工作布局,着力稳增长、促攻坚、防风险、保稳定、惠民生,脚踏实地、砥砺奋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保增长扩投资 综合实力稳中有升
去年,全区生产总值261.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1%。实现税收4.36亿元、增长21.6%,税收占比达65%。
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健康食品、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绿色建材四大产业板块初具规模,具有郾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淞江产业集聚区在全省排序由第93位上升至第69位。漯河微康益生菌系列项目建成投产,成为全国最大的益生菌生产基地。方达医药技术(漯河)有限公司进驻郾城,正在引进4支国家级一类创新药。漯西工业集聚区集聚优势逐步凸显,20万吨氯碱系列等6个精细化工项目成功签约。江山建材、屠龙磨具等8家企业成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区新上工业项目21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新增市级以上工程研发中心1个。全区实现工业税收1.6亿元、增长59.5%,新旺化工、恒达食品等6家企业税收超千万元。
服务业活力持续增强。电商交易额突破47亿元、增长32%,新增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12家。特色商业区晋升为全省二星级服务业“两区”,新号湾电商产业园等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9亿元,嵩山路楼宇经济带入驻企业累计800家以上,昌建金融大厦实现税收1600多万元。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建成高标准农田16.2万亩,全区旱涝保收田达到42万亩,全年粮食总产突破35万吨。成为全国94个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区)”之一,新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家,成为全省17个“一二三产融合试点区”之一,雪健粮食产业联合体成为“省级示范联合体”。先后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区、全省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先进区、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区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投资合作成果显著。全年新签约超亿元项目21个,华西希望大学城、中浩德新经济产业园等大个头项目落户郾城。18个省定、市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7亿元,新增外商投资企业3家。要素保障持续增强,引进两个海内外知名的生物医药博士团队,漯河食品研究院成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抓重点补短板 “三大攻坚”纵深推进
精准脱贫取得关键进展。全年实现脱贫330户、87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3%。扶贫项目竣工率、资金拨付到位率、扶贫贷款“户贷率”均居全市第一,在全市首创“六位一体”(政府+乡土企业+村集体+贫困户+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带贫模式,扶贫项目绩效管理在全省推广,成为全省电商扶贫先进区。
污染防治实现新突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82天,全年综合排序全市第一。水污染治理卓有成效,沙河达标率90.9%,地下水达标率100%。土壤环境总体稳定可控,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
重大风险防范化解积极有效。市、区两级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推动解决33个企业和项目的历史问题,裕松源药业遗留问题、食品批发市场、义乌商贸城、枫华国际等问题楼盘正在加紧化解。全力化解金融风险,依法妥善处置10起涉嫌非法集资案件。
强功能提品位 城乡环境更具魅力
“绿满郾城”深入推进。站位中原生态水城建设,做好“水”“绿”两篇文章,新造林2.36万亩、生态廊道2.1万亩,建成城市街头游园7座、乡村森林公园126个,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10个、省级森林乡村6个,国储林项目建设方案成功通过国家林草局批复。编制全区“四水同治”总体规划,实施水生态治理工程,改造五支排、提升七支渠、开挖柳支河,形成滨水景观7.7公里。
市政征拆力度加大。扎实推进沙河大二期、幸福渠水系、龙江生态城、交通北路、牡丹江路、岷江路、会展路等市定重点工程征拆,全年拆除违建30万平方米,打通断头路5条。交通北路两个月完成征拆,“零垃圾、零信访、零违纪”征拆经验在全市推广。棚改攻坚持续深化。五里庙、南街、小李庄等9个项目征拆“清零”,6个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一万多套回迁安置房全线开工。
“创文”攻坚成效明显。城市管理更加精细,文明城市创建取得新的进展。“以克论净、深度保洁”全面推行,综合整治老旧小区165个、背街小巷39条、空中管线14.7公里,升级改造井冈山路等主干道路5条。祁山路精品街区修旧如旧,彰显老城古风古韵。泰山路精品街区品位凸显,商气、人气更旺更足。
乡村振兴步伐加快。新改建农村公路200多公里,建制村全面实现“村村通客车”。全市“四好农村路”现场会在郾城区召开,该区晋升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新建农村污水处理厂16座、垃圾中转站4座、公厕30所,治理污水坑塘78个,改造户厕1.3万户、危房305所,公共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创建美丽小镇1个、“四美乡村”13个、“五美庭院”3000多户。
办实事惠民生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全区民生总支出1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3.4%,保证惠民政策全面落实、民生实事逐项办结。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特困供养、临时救助、残疾补贴、高龄津贴等政策足额兑现,教师待遇提升、周转房建设等惠民政策全部落实。新解决13个村2万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教育事业跨越发展。针对大班额、择校热问题,征拆土地200多亩,新建或改造6所学校,2所续建学校已经建成,1所扩建学校正在后期装修,3所新建学校已全部开工,建成后新增学位10195个、占全市的1/3。成为全省社区教育实验区。
健康医疗事业稳定发展。郾城区人民医院与区妇幼保健院“医联体”建设巩固深化,20所标准化卫生室建成投用,4家医疗机构荣获河南省“优质服务基层行”先进单位称号,精神卫生综合管理省级试点工作推进有力。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建设扎实开展,圆满完成智慧阅读书屋、文化宣传长廊、汉字文化植入工程等市定目标任务,赵伊坪故居、苏进故居实施整体修缮,建成社会足球场地5个。
社会治理成效明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孟庙司法所被评为“全国先进司法所”,建成全省第一个区级“宪法宣传教育展示馆”,成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累计打掉涉黑恶犯罪团伙7个、抓获133人、批捕109人,一审判决82人。回马村“打、治、建”一体化等做法成效显著, 国家公安部、民政部领导先后莅临郾城区视察调研。
转作风提效能 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推动“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常态化,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政府执行力进一步提升。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推进依法行政,强化审计监督,自觉在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下开展工作,142件人大代表建议、159件政协提案全部办结。持续深化“阳光漯河”建设,深入推进“纠转提争”三年行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扎实改进干部作风,着力推进“基层减负年”活动,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续加强。
2020年,郾城区将继续统筹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朝着建设现代化强区坚实迈进,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谱写浓墨重彩的郾城篇章。
华润新能源平原风电项目
环境舒适的休闲购物中心
智慧阅读空间
裕松源药业
微康生物
新旺化工
十六万亩高标准粮田
乡村游园
龙城万亩桃园
美丽宜居的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