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齐 放 图/本报记者 焦海洋 版式/付广亚
汾河披锦绣,召陵展新貌。
前几年,由于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和医院,群众不愿在召陵区买房,更不愿在召陵区投资。
如今,召陵区从小学到高中,高标准学校一应俱全;区人民医院已成为区域性大型医院,每天就诊患者络绎不绝。
一条条宽敞的街道,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一个个功能设施完善的小区,一家家新厂区投产,一片片绿地和花团锦簇的广场,人们在这里惬意地生活。
短短几年时间,召陵区城市配套不断完善,人气、商气不断集聚,城市服务功能持续增强,已经成为漯河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补短板,回应民生诉求
近几年,群众对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呼声非常强烈。面对诉求,召陵区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针对性地建学校、建医院,补短板,招招落在了百姓的心坎儿上。尤其是在市委、市政府明确了新时代漯河经济社会发展“四三二一”工作布局、确定了“四城同建”战略定位后,召陵区紧紧围绕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建设和民生保障主题,更加自觉地站位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中思考和谋划,更加主动地服务和融入市委、市政府战略,发挥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在倾力打造医疗中心、教育中心上大上项目,回应了各个层次的民生诉求,落实了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赢得人民群众满意。
发展经济的主要目的是让改革开放的成果让群众共享,而办好民生实事又是发展经济的主要抓手,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召陵区把办好教育、卫生事业作为稳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较好地弥补了经济发展短板,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全区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依据建区以来的实际情况,召陵区委在四次党代会上提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决定建成许慎中学、区中医院等配套设施,完善新区教育、文化、医疗等功能,加快人口集聚,活跃新区人气,改变召陵区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乏力等状况。
强弱项,发展社会事业
在“城中村”改造中,召陵区在洼张等5个村附近新建了区实验中学、召陵中学、渭河路幼儿园,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活,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文明意识得到增强。
近年来,召陵区按照“规划先行、建设提质、产文融合、管理到位”的思路,强化配套、提升品质、集聚人气,同时吸取外地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着重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方便群众生活。重点围绕片区开发、“城中村”改造、特色商业区建设做好项目布局,项目需要放在哪儿就放在哪儿,需要什么时候建就什么时候建,确保布局合理、市民就近入学就医。围绕片区开发,实施了区第二实验中学、省实验漯河小学、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项目,进一步拉动了周边中高档楼盘品质,提升了城市形象;围绕特色商业区建设,规划了学校、医院项目,实施了许慎中学项目、调整了许慎高中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功能配套,形成“宜居、宜学、宜业、宜游、宜养”的城市功能定位。
召陵区对学校、医院项目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加强对历史文化的研究,积极挖掘召陵历史人文资源,着力打造具有召陵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让每所学校、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建筑风格。
采访中记者看到,召陵区实验中学是中国传统的对称布局,以中国红为主色调,体现简洁、明快、积极、向上的特色,让学校的主建筑及各类设施达到自然美与传统美的结合;许慎中学整体建筑风格依托许慎字理文化,规划为“回”字形教学楼,楼体装饰以“回”字形花纹为主,建筑主题色为灰色和黄色,寓意“辉煌”;区第二实验中学建筑布局合理,凸显中国汉代文化底蕴,彰显古朴粗犷、大气舒朗的新汉风特色,教学、办公、活动等功能区动静分区合理;召陵中学古朴厚重的“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建筑特色与活跃的现代环境元素有机结合,厚重与灵动相得益彰;许慎高级中学是东方四合院与西方现代元素相结合的风格,造型典雅大方,色彩以灰、黄为主色,彰显了庄重典雅的韵味。
四年来,召陵区累计向社会事业投入建设资金56亿元,其中学校建设资金7.85亿元、医院建设资金1.55亿元。一批学校和医院的建成投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入园难”“择校热”“大班额”“看病难”“看病贵”等群众关注的问题。
促提升,拉动经济增长
“说实话,刚来新区上班那几年,我都不看好这里,房子再便宜不敢买,孩子上学还在老城区,自己也认为不会在这里干多长时间。”在召陵区一家行政单位上班的公务员小陈感慨地说,“现在,召陵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这么美,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全市一流的,连房价也在赶超市中心了,真后悔当时没有在房价便宜时买一套房。”
小陈的话道出了召陵区许多人的心声。
如今,在召陵区,有学上、好就医、又宜居,群众安居乐业,工商业蓬勃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召陵区已成为全市发展较快、效益较好、质量较高的区域之一。
召陵行政新区重点规划了10个教育和医疗项目,改变了在民生配套方面的短板。除了已启用的区人民医院、许慎中学、实验中学外,许慎高中、省实验漯河小学也于去年秋季正式运营,区第二实验中学、召陵中学、区中医院、区直幼儿园正加紧建设。高标准完成燕山路等道路升级改造,建成了桐柏山路、锦江路、渭河路东段等主干道路和占地面积25亩的体育公园,改造提升了渭河路西段及龙塘、柳庄、冯庄、范庄等村内背街小巷,庐山路景观绿化工程快速推进。召陵区规划建设了豫中南农贸物流交易中心、龙湾酒店、万景花园酒店、美食一条街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带动文化、医疗、金融等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业态竞相发展的格局,为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召陵区服务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路网交通越来越方便,人气商气越来越旺,知名度和吸引力进一步提升。以前在郾城区、源汇区居住的干部职工正在逐步搬迁到召陵区,昌建、绿城等高端地产进驻召陵,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年提升,2019年销售面积达5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增速居全市第二。四年前,召陵新区常住人口数约12.5万人,现在已达到21万人。在市直、郾城上学的召陵学生快速回流,2017年,召陵区参加中考学生为2000多人,2018年、2019年分别达到3000多人、4000多人。
公共事业快速发展,满足了群众对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需求,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促进了召陵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到召陵住下来、让学生在召陵区上学”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共识。现在的召陵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应俱全,基础教育链条更加完善,加之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市第一职业中专、市电商学院等相继在召陵辖区建成投用,漯河职业技术学院也将整体搬迁至召陵区,未来的召陵将成为漯河乃至豫中南新的知名教育片区。医疗方面,区人民医院骨科成为市级重点专科、妇产科成为市级特色专科,床位达到490张,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成功打造了设施齐全、功能先进的现代化医院,实施了“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新模式,大大减轻了群众就医资金压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召陵区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方便了广大群众生活的同时,也吸引了有眼光的投资商。昌建外滩学府、绿城玫瑰园、瑞贝卡瑞和苑、天润府等城市综合体建设提速,呈现了“开发快、涨价快、卖得快”的趋势。以食品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东城产业集聚区,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为核心的中国(漯河)电子商务产业园和以中高端消费为主的特色商业区发展势头良好。
2019年,中国(漯河)电子商务产业园被评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东城产业集聚区、召陵特色商业区分别实现晋级二星、一星的目标。营商环境持续好转,2017年新增市场主体2827户,2018年新增市场主体5635户,2019年新增市场主体9640户。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显示,召陵区第三产业占比从2018年的32.3%提高到2019年的48.1%。
未来,召陵区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规范管理,提高教育教学、医疗卫生质量,推动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保障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召陵区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漯河市许慎高级中学
召陵区许慎中学
河南省实验学校漯河小学
建设中的召陵区第二实验中学
召陵区人民医院
建设中的召陵区中医院
召陵区委大楼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