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宋守业
说起捶布,好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劳动,但对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捶布,就是把浸泡过水或表面起皱褶的衣服、被单放在槌板石(有时候是一块硬硬的木质捶布板)上,而后用一头粗、一头较细、约有一尺来长的木棒槌打。捶布的作用有时是为了击出衣物里的脏水,有时是为了整平衣服上的皱褶,有时是为了把那些从织布机上卸下来并经过浆洗的粗布捶软,好用于做衣服和被褥。
曾记得小时候的池塘边,随着春日阳光的日益明媚,婶婶大娘、姑娘媳妇们的洗衣身影,便会出现,开始是一个人,接着是两个人、三个人……有时会排成长长的一溜儿,她们把从家里带来的脏衣物放入水里浸泡,并使劲地在水里荡上几荡后提出来,打上肥皂后折叠成一团,放在槌板石上揉搓一阵,再举起手中的木棒槌“梆、梆、梆”地敲打,手还不停地翻动着槌板石上的衣物。敲打一阵后,把衣物放到水中涮一涮,接着再敲打。此时,如歌如谣的“梆、梆、梆”声此起彼伏,与洗衣人的谈笑声和水面上鸭、鹅的叫声汇在一起,简直就是一首美妙的池塘欢乐曲。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和她们总是一边泡着或捶着衣物,一边扯着村庄里发生的高兴事、鲜奇事。声速时缓时急,说得认真时,竟会忘记水里还泡着衣服呢。一旦发现某人的衣物被水冲远,一定会有人大声嚷叫起来,其他的人也会跟着着急,随后就是一阵手忙脚乱的捞衣场面。在整个洗衣的过程中,只要稍微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敲击单薄的衣服时,声音脆响,捶打厚实的被单时,响声浑厚。一些爱干净的大姑娘、小媳妇来洗衣服时,一般带的衣服都少,她们敲打出来的棒槌声也不那么响亮;而那些中年妇女则比较随便,要么是个急性子,要么是家里人多事多,洗着衣物被单还惦记着家里的其他事,所以,她们到了池塘边把衣服往水边一倒,不等浸泡和揉搓好,就会抡起棒槌敲打起来。
那时候,洗衣、捶布的事情,好像都是妇女们应该做的。而我娘一生只生养了我们弟兄三个,没有女孩,这就成了她心中永远的遗憾。每当端起洗衣盆、拿好棒槌准备洗衣服的时候,她总是喃喃地说:“要是有一个女孩子该多好,那样就可以帮我洗衣捶布了。”再加上男孩子调皮,爱在泥土里摸爬滚打,这就更增加了娘的洗衣次数,她击打出的捶布声要比别的女人多得多。“人靠衣裳,马靠鞍。”为了让一家人穿得体面些,娘除了不停地纺花、织布外,还对一家老小穿的衣服打理得很认真、很仔细,凡是洗过的衣服,只要有一点皱褶,她都会想方设法弄平整。
我也曾想努力培养自己做家务的能力。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条洗过并已晒干的被单子出现了皱褶,母亲就拿来水瓢,含一口水往被单上喷水雾,水雾均匀地落在上面后,被单子渐渐瘫软开来,接着母亲就顺势抚平了上面的皱褶。看到母亲潇洒自如的样子,我很羡慕,也想学学。没想到,当我学着含了一大口水喷出去时,喷出的不是水雾,而是直接把水吐了出来,被单子湿了一大片,自己也被呛得直流眼泪。母亲看着我的狼狈样,不由得大笑了起来。笑过之后,急忙唤着我的乳名并安慰说:“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你想帮娘干活,娘心里很舒坦。娘这辈子是没有闺女,可有你们三个懂事的男孩子,也很知足!”这就是娘,为了孩子为了家,不管多么辛苦劳累,总是心甘情愿地付出……
每次回老家时,老家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会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更会让我想起那深远而悠长的“梆、梆、梆”的捶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