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坚持人民至上,扎实推进“双承诺”活动。以村(社区)和群众需求为导向,推行“群众点单、村(社区)下单、支部(党员)接单”三单制模式,组织广大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结合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下沉村、社区、小区,结对子、“结亲戚”,主动摸清群众需求,科学制订承诺内容。截至目前,全市梳理出群众需求4056条,漯河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和市管企业有617个基层党支部承诺2141项实事,结对250多个村、社区、小区,联系帮扶对象622个。
大抓基层
为党的事业强基固本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全市各级组织系统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部署,持续抓规范、促提升,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通过开展考核评价、抓好巡察整改、紧盯重点项目压实基层党建责任,强化“一把手”的责任意识。对标省委基层基础工作要求和全市工作大局,制订《漯河市基层党建“夯基垒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0年)》,聚焦重点项目,集中破解难题。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标准推进脱贫攻坚及重点领域基层党组织查短补弱的通知》,督促指导各县区、市委各党工委再次进行摸底排查,确定整顿名单,建立整顿台账,抓好整顿落实。按照试点先行、全面铺开、扩面提质三个步骤,在全市实行村(社区)“两委”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备案管理,增强村(社区)干部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激发村(社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扎实推进“逐村观摩、整乡推进”活动,进一步传导压力、激发活力。在保持驻村第一书记稳定的基础上,聚焦当前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重点任务,制订驻村第一书记、后盾单位等阶段性任务清单7项;聚焦年度及任期帮扶目标,制订长期帮扶任务清单32项,通过明责定诺、派单问效、评星评议,督促发挥指导作用。举办全市新派驻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干部培训班,进一步提升第一书记及驻村干部履职尽责能力,为推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党建引领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我在小区住了30年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方便。大门‘认得’小区的人和车,居民在家还能用手机视频开门。” 召陵区天桥街道棉麻小区的靳巧玲介绍,全市开展“三无楼院”集中治理后,小区存在多年的难题只用一个多月就解决了。如今,小区大门口安装了先进的人车识别系统,党员轮流在门岗值班,道路修整一新,垃圾随时清理,其他服务设施也一应俱全。
棉麻小区发生的变化只是我市全面开展“三无楼院”治理的一个缩影。我市坚持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三无楼院”治理模式,形成了党建引领、多元联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越来越多的“三无楼院”实现转化升级。目前,全市994个“三无楼院”全部由市、县(区)直部门联系分包,街道党工委兜底分包,已成立“三无楼院”党组织663个,治理初见成效的小区有109个。
坚持“抓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把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扫黑除恶等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做好融合文章,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除了稳步推动“三无楼院”治理,还持续深化“双增”行动。联合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金融工作局印发《漯河市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节点、推进措施、责任单位,采取逐村“把脉会诊”、组建经济组织、强化金融支撑、推广典型做法、整合部门资源、严格监督问效6项措施,以县区为单位,逐乡(镇、街道)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摸清“家底”,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台账,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保值增值。压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纳入“夯基垒台”党建实事,通过办好党建实事,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把党建资源、党建成果转化为扶贫资源、扶贫成果。全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砥砺前行,为新时代漯河奋勇争先出彩添彩汇聚起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