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8月13日 星期

认识你自己


■今夫

英国有一本哲学畅销书,书名是《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这名字很吸引人,但我没有急于翻阅文本,而是沿着这一书名胡思乱想,翻检出一些曾经的“我以为”加以盘点。

比如:曾经以为勤奋是人生的要事,然则有哲思的人说“方向比勤奋更重要”;曾经以为取消地摊经营是城市文明的体现,然则有哲思的人说“地摊经营是市井中的欢乐,是民心中的繁荣”;曾经以为李商隐是个情场高手,因为他写了那么多以《无题》为名的缠绵诗,可他却是一个自妻子亡故后再不近女色的长情之人;曾经以为元稹忠于爱情与婚姻,因为他写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的爱情誓言,可实际情况却是他对路上的野花不断采;曾经以为岁月静好终有时,然则哲人们说“哪有岁月静好,若有,那是有人为我们遮蔽风雨”;曾经以为“诗与远方”这话说得好,然则友人批判说“不要逃避现实吧,最好最火热的诗是在当下”;曾经以为好的家风是在铁一般严苛的理性下形成的,但后来才知道,家是一个讲情的地方,融情于理,情理并重,家风才能蔚然;曾经以为人类的每个个体都有着注定的命运,然则一位退休的老工程师说“信命的人是被自己甘愿异化的不良惯性束缚了,须知,你凝视深渊,深渊就会凝视你”;曾经以为自由是随心所欲的无拘无束,然则智者说“庖丁能解全牛,不是他敢于随心所欲,而是他对全牛结构的必然性有了通透的把握,所以他的刀才有了恢恢乎的自由”……

凡此种种,“我以为”的差不多都不是我以为的。我还想到了今年高考试题中那个“给开车打手机的爸爸写封劝导信”的作文题目,出题老师大概以为全国所有家庭都有私家车,所有高考生都过着有车、有手机的幸福日子,而且爸爸们都边开车边打手机。出题人的动机并没错,他错在“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人为什么会错在“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呢?

我猜想,大概是因为人都有自恋情结吧!“自恋”是一个温暖的词,由于温暖,难免迷离了双眼。于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种认知上的自诩精神不自觉地于此抬头:沉醉于昨夜的月光而疏懒于对雄鸡报晓的谛听;欣喜于花朵在眼前的艳丽而淡忘了根茎在黑暗地层下的行走;赞美湖泊的壮阔明媚而松懈了“没有惊人的深度,就不会有水面的美丽”这一逻辑。当自诩成为一种行为艺术的时候,我们就会丢失太多太多的东西。一位颇有名气的创业者说:“变化太快了,还没有完全适应IT节奏,就已进入了DT时代,墨守成规怎么得了?”另一位业界领袖级人物说:“大数据将成为人类改变世界的新能源。要赢得未来,我们不能只弯道超车,而要义无反顾地换道超车!”这是一些敢想、敢干、敢于创新的声音,它像轰鸣的涛声,冲击并颠覆着曾经的“我以为”。

我们不能活在昨天的自恋中,昨天的“我”,也许真知在握,然而……记得七八年前,我曾对电子商务不以为然,拒绝体验,以至于今天我还是购物大军中为数不多的使用纸币者。卖菜的大哥大嫂和买菜的大叔大妈们不约而同向我投来探询的目光,仿佛在问,你不会用手机支付吗?我羞于回答,不敢说出“想学但还没学会”之类的话。我知道,波翻浪涌的电子商务,正以高傲的姿态蔑视我先前的自以为是。

是的,我们曾经自以为是。这或许就是人们错在“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上的一个直接原因。我忽然想到了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人不可能不认识自己的皮囊,却有可能迷失于自己的经络血脉。苏格拉底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向内探索,认清自己心灵中的花草树木和碎石砖瓦……

我翻开了这本书,准备精读。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